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作者任世雄              日期:2013-09-26               阅读:578 次

北京化工大学 王命财 姚庆峰 魏长林

 

 摘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和使命。高校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本文结合北京化工大学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弘扬学校精神、推进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宏观阐述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内涵和长效机制构建。

关键词: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指出,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1]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而且赋予了高校新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应勇敢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和使命,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办学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师生[2],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推进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基本内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也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文化建设,又引领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文化是高校重要的软实力,能否有效传承和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影响和塑造师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辐射和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

 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谋划,又要突出重点。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育人全过程,采取有效举措,在师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支撑。大学只有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三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居于知识、思想、道德、价值的文化高地,其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追求新知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优势,孕育了形成新文化的各种要素。[3]与此同时,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引领社会思想文化进步。四是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构建特色大学文化。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而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的办学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价值。长期形成的大学精神往往内化为大学的理念和操守,外化为培养人的实践和大学的社会贡献,这正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力量。

二、北京化工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

长期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时代主旋律,深入凝练北化精神,构建特色大学文化,强化实践育人载体,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始终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弘扬时代主旋律

  北京化工大学作为一所创建之初以“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为宗旨的全国重点大学,建校五十多年来,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发展战略中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将学校的办学使命内化为师生思想行动导向,不断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引导师生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志存高远,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着力推进解决国家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和“大开放”战略,立足国家和大化工行业的重大需求,立足引领推动化工材料领域的发展,坚持发展模式改革、制度创新,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资源,抓住产业技术升级的机遇,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服务于行业发展,有效解决行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成为我国石油化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校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大力倡导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其融入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爱国奉献、锐意进取的校风教风学风逐步形成,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大幅提升。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紧跟国家经济转型和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据统计,在全国石油化工高级人才的提供院校中,我校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造粒机组国产化的核心技术、碳纤维的规模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了世界第三套丁基橡胶万吨级规模化生产、低压锅炉污水零排放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2、积极凝练和弘扬北化精神,努力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化工大学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面临着办学资源不足等诸多困难。学校充分认识到要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必须秉承化大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深入凝练和弘扬学校精神,构建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以此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因此,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北化精神”大讨论,全面总结回顾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集中师生智慧,最终形成“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北化精神和“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并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制作了新版校徽、校歌,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学校近年来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学校精神、校风校训,进一步凝练学校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并将学校精神、学校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成为激励引导师生成长成才、推动学校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凝练和弘扬北化精神,努力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和特色大学文化,坚持以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引导教职工,以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教职工,以学校精神文化激励教职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完成学校建设任务,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的动力支持下,学校稳定、有序的校园面貌已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不断完善,团结一心、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3、弘扬实践育人文化,引导师生服务社会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高校师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形成鼓励师生积极投身实践的文化氛围和制度保障,不断增强师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校坚持连续18年开展暑期青年骨干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领导带队,组织青年教师深入进革命老区、石化企业和农村社区,了解国情民情,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针对性地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普遍欢迎。通过社会实践,青年教师亲身感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教师深入一线生产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提升自身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并针对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为石化企业技术升级做贡献。18年来,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人数累计达到近1000人次,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科技项目累计达到200多项。与此同时,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干部服务西部地区,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艰苦地区地开展挂职锻炼和科技服务,以实际行动为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好评。目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长期以来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纳入学生的必修课,广泛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建立70多个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三、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积极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需要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确定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内容、布局、步骤以及资源配置等等,从整体上推进、在全局上将其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校的发展全过程融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激励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共同参与,构建特色大学文化,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第二,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体现在高校教育教学各项制度和工作实践中。要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表彰等活动,大力宣传倡导学校文化育人的经验成效,充分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激发全校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建立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文化基地建设,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计划,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载体,深入推进对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校风、学风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大学的办学优势转化为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和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

[2]杜玉波.大学要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历史使命[J].光明日报,2011.11.11

[3]瞿振元.有文化的国家、有文化的大学与有文化的一代新人[J].光明日报2011.11.12



  阅读:57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