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性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作者:任世雄 日期:2013-09-26 阅读:651 次 |
任世雄 魏长林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作为青年学生多,公共聚集场所多,文化交流多、碰撞多的高等院校,因为集中了一大批高智商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学子,容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为管理不当引发的不满,有因为安全事故引发的抗议;有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引发的恐慌,有因为治安事故引发的躁动等。其中,因为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而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即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因其广泛的参与性与影响力,日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特别是90年代以来,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1998年是由于印尼排华,1999年是由于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2004年是由于钓鱼岛问题,2008年是由于奥运火炬在国外受到干扰等等。如何深刻认识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并采取积极策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界定 作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之一,我们可以将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界定为“由社会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诱发,在高校内部或外部发生,以高校学生为参与主体或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对高校的正常教学或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其中,经过批准或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高校政治性活动,因其可以纳入正常的管理和组织范围,不属于突发事件。 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与社会上其他突发事件一样,都具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突然性、短时间内产生的广辐射性、事件处理的复杂性、产生危害的不可知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但是,同社会上其他突发事件相比,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又有其特殊性。 从事件的缘起上看,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缘起一般是社会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国内的,国际的,或者兼而有之),多数是不可预知、突然发生的。与其他群体性突发事件相比,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高校政治性突发性事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从事件的主体上看,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具有集中性与易组织性。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主体或主导一般是高校青年学生。高校青年学生具有文化素养高、思想活跃,聚集相对集中、便于组织,言行缺乏节制、容易偏激,联系广泛密切、善于串联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就会来势凶猛,难于处理。 从事件发展上看,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类社会性。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缘起是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而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主体是青年学生,而青年学生极易广泛联系社会力量或被社会力量利用。这就决定了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与社会广泛的关联性。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社会政治事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导致严重后果。 二、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 引发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主导因素是社会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但由于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引发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错综芜杂,往往交织在一起。大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及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因素,是引发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因。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国家间利益冲突日益增多,国际政治危机、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同时,国际反华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不变,不遗余力地进行煽动破坏;就国内环境而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些局部社会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甚至被激化等,都可能成为引发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青年学生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与缺乏合理表达爱国热情的途径,是引发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强烈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与民族自信心。广大青年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希望政府采取强硬态度,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但是,由于青年学生对中央政策精神不了解,法制意识淡薄,行为容易失范,且易被反动势力煽动利用,容易使爱国行为演变为政治性突发事件。 日益增多的新型媒体的介入,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成为引发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媒体是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连续不断的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论促成舆论形成,对广大青年学生施加影响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言论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特定利益的方向去发展,以达到新闻传播者的目的。在近几年的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引导”作用都不容忽视。 当然,任何一起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单个因素起作用的结果,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不例外。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时候是多重因素互相交织、彼此影响的结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处理的复杂性。 三、从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与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发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同时,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80后”、“90后”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政治态度上,对政治事件的旁观与对民族利益的高度关注。当代青年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受过系统教育,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生活于校园之中,与社会既保持着距离,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纷繁芜杂社会政治问题或政治因素,他们一般采取旁观态度,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方式保持着与政治的距离。但是,当政治事件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相联系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时代感,又会促使他们去关注社会、表达意愿。 价值观念上,当代青年学生既继承又游离于传统价值观念。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形成了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与追求。一方面,他们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保持着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他们又追求功利,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但他们内心深处依然澎湃着神圣的感情;他们享受着相对优裕的生活,但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行为方式上,当代青年学生更多地直面问题、直接表达,甚至夹杂着任性冲动、非理性因素。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尤其是网络的广泛普及,波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这个时代最突出特征之一。青年学生对网络的熟识与应用,加之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为青年学生表达意愿、针砭时弊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但是,当这种表达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引导、或充斥着过多的激情与热情的时候,一个普通政治问题的争论就可能引发一场政治性突发事件。 四、在政治性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策略 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考虑,发生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认识能力问题,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问题等。在政治性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能力。当代青年学生虽然个性张扬、强调自我,但是仍然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不乏“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感,更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青年学生毕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社会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肤浅,更难以深刻了解中央相关政策精神,加之法制意识淡薄,往往容易发生非理性的举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与爱国教育的同时,必须增加与强化“理性观念与意识”的教育。 进一步搭建平台,为保护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提供支持与表达的合理途径。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的基石。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坚决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理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预见性优势,做到未雨绸缪,多方面搭建平台,将青年学生表达爱国感情的热情通过有组织、合理的方式得以表达。时事政策报告、座谈会、有组织的集体校内签名等,都被证明是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爱国情感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多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任何一起高校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其背后都交织着深层次的原因。在预见、面对或处理政治性突发事件时,高校各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多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又密切配合,逐步构建起高校应对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对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有效管理与引导。研究我国当代媒体的特点与社会功能,分析媒体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认真研究媒体时代学生群体事件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应对学生群体事件的积极对策,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信件的方式逐渐被电子邮件、短信所取代,后者以其快速性成为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主要方式。短信、电子邮件、BBS的使用,也使传受者之间的互动性变得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