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需要层次理论对提升我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启示 |
作者:任世雄 日期:2013-09-26 阅读:675 次 |
宋来新 邢辉燕 王中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科学命题,是我们党着眼于新形势,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凝聚全民族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基石。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转化为教师自觉的价值追求是高校在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认同的内涵及特征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 same) 。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把认同“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 认同一词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广泛运用,在不同学科领域不有同的内涵。《心理学大辞典》(张春兴)把认同的定义解释为“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社会心理学把认同分为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它是个人一系列个性的统一,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整体标识。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关于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社会认同是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它强调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集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征。学者简金斯认为,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它的内在方面是指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它的外在方面是指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 认同是人们对自身社会形象以及身份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认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定位,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即认同。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同的变化既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变动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首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这是与人的生存有关的需要,如衣、食、住等,在所有的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也是最强有力的。假如一个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就有可能成为他最主要的动机。 (2)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获得了满足,就出现一种新的需要,即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避免危险、职业有保障,有医疗保险、退休金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当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产生。人们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渴望被一定社会与团体认同、接受,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尊重的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当上述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并支配人的生活。当人们感到自己被尊重、很重要时,会产生自信、有价值、有能力等感受。 (5)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上述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人们的需要就进入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潜力得到发挥的倾向,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三、需要层次理论对提高我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启示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对一种价值观(上层建筑)的认同与否,常常取决于这种价值观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经济基础)。 1、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是提高教师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要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要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可能产生。只有当比较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够提高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就我校教师而言,要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使教师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比如衣、食、住等,我校教师的衣、食需要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住”是我校部分教师尚未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之一。如何满足教师“住”的需要,使居者有其屋是部分教师当前比较迫切的需要。提高我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诉求之间的关系,要着力解决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教师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既是提高教师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满足高层次需要是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 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马斯洛认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与追求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关注自身的成分就越少。最基本的需要(食物、安全)获得满足后转而追寻爱与自尊等高层次需要的人,倾向于发展出忠诚、友善、和关爱社会等品质。 由于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方向、学术水平等呈现出多样化,教师的高层次需求也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在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过程中,要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比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为教师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为教师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平台等,使教师在工作中充分体验到被尊重、被信任等;二是及时进行正面强化。正面强化就是对正面的行为进行鼓励以增加正面行为出现的频率。要对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岗位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及时的肯定与奖励,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既提高了被肯定者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其他教师模仿、认同并增加正面的行为。三是把教师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为国家和学校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内化为价值自觉。 3、要全面评估需要未满足时产生的负面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心理专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当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可能以一种反向的状态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当个体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在产生不安全感的同时,个体可能会与同一群体内的其他人相比较并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对所在的群体表现出不满,从而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认同;当个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自我挫败感等,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认同;当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缺少动力、工作缺乏创造力、停滞不前等。 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现实条件、体制机制束缚等多种原因,学校难以同时满足所有教师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当部分教师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未满足的需求就会以负面的状态表现出来,如工作缺乏创造力、缺少目标、急功近利、人际关系出现冲突等,甚至出现个别教师自我认同混乱,并影响到其社会认同。要全面分析教师的负面心态及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负面影响扩大,影响到其所在群体甚至全校教师的社会认同及以偏概全造成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综上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需要层次论对提高我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教师自身的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工作,既避免了形而上的工作方法,又体现出学校工作细致、有效、以人为本的特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