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以提高生活质量引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丁元竹              日期:2013-03-05               阅读:4694 次

    人们的生活质量既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观满意程度有关,每一方面都只能构成反映生活质量高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好坏情况。

  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也要关注他们本人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要关注个体和不同群体的主观感受。不仅要了解社会弱势群的主观感受,也要了解其他社会阶层的主观感受。

   辞旧迎新,2007年即将到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发展放在重 要战略地位。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调定为“又好又快”。这些都从深层次昭示着党和政府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不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又好又快”,都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来提高人民福祉。人民群众福祉的不断提高是衡 量发展的根本标准。衡量人民群众福祉的核心就是人民生活质量。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当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 的阶段。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最近几年有关生 活质量、幸福指数等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很多,讨论也很深入,一些地区甚至开始了有关的实践,所有这些,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内在要求的反 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视人的发展需要的新阶段。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生活目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人们对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不 断发展而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也取决于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能力 和受教育水平对于个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增大,文化需求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从长远来说,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除了关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外,还要把更多的力气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致力于提高社会成员的能力、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而这些素质都是确保生活 质量不断提高必不可少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建国以来最快、最大的改善。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单就恩格尔 系数的变化看,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进入富裕生活阶段,农村居民则处于小康阶段。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为 45.5,均比2000年有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相当于日本以及西欧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相当于韩国80年代末的水平。

   200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快速转换期,2000-2005年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到14.8%,2005年达到690 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4%,人均支出金额从2000年的187元增加到2005年的28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 重从2000年的11.1%提高到12.2%。

  2005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平方米,农村砖木和钢混结构住宅人均建筑面积为23.8平方米。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各级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我国人均绿地面积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2004年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6.8平方米和7.1平方米。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用汽车迅速增长,2001-2003年城镇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年均增长近40%。在我国部分城市,轿车正大规模进入家庭。2004年和2005年城镇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1.8辆和2.3辆。

  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开始购买计算机。2005年我国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8台,相当于1998年世界的平均水平。

  我国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近年来增长迅速,城镇居民电话和移动电话基本普及,农村居民正在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2005年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和30%。

  1995-2000年城乡人均旅游花费增长率分别为7.9%和29.8%,2002-2003年城乡人均旅游增长率分别为1.8%和-4%,2006年平稳增长。

   2005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 业。2000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20.5%。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规定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 费。2004-2005年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在2003年的基础上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

  2005年我国城镇参加基本医 疗保险人数由2000年的3787万人增加到13783万人,若按城镇居民人数计算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8.2%和24.5%。2005年我国基本医 疗保险覆盖率为8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500万左右,占当年城镇人口总数的4.5%左右。2004年全国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约覆盖10691万农村人口,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也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2004年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比率为16.6%,2005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20%。


  人们的生活质量既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观满意程度有关,每一方面都只能构成反映生活质量高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好坏情况。

  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也要关注他们本人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要关注个体和不同群体的主观感受。不仅要了解社会弱势群的主观感受,也要了解其他社会阶层的主观感受。

   辞旧迎新,2007年即将到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发展放在重 要战略地位。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调定为“又好又快”。这些都从深层次昭示着党和政府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不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又好又快”,都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来提高人民福祉。人民群众福祉的不断提高是衡 量发展的根本标准。衡量人民群众福祉的核心就是人民生活质量。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当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 的阶段。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最近几年有关生 活质量、幸福指数等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很多,讨论也很深入,一些地区甚至开始了有关的实践,所有这些,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内在要求的反 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视人的发展需要的新阶段。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生活目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人们对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不 断发展而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也取决于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能力 和受教育水平对于个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增大,文化需求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从长远来说,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除了关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外,还要把更多的力气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致力于提高社会成员的能力、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而这些素质都是确保生活 质量不断提高必不可少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建国以来最快、最大的改善。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单就恩格尔 系数的变化看,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进入富裕生活阶段,农村居民则处于小康阶段。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为 45.5,均比2000年有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相当于日本以及西欧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相当于韩国80年代末的水平。

   200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快速转换期,2000-2005年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到14.8%,2005年达到690 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4%,人均支出金额从2000年的187元增加到2005年的28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 重从2000年的11.1%提高到12.2%。

  2005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平方米,农村砖木和钢混结构住宅人均建筑面积为23.8平方米。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各级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我国人均绿地面积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2004年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6.8平方米和7.1平方米。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用汽车迅速增长,2001-2003年城镇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年均增长近40%。在我国部分城市,轿车正大规模进入家庭。2004年和2005年城镇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1.8辆和2.3辆。

  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开始购买计算机。2005年我国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8台,相当于1998年世界的平均水平。

  我国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近年来增长迅速,城镇居民电话和移动电话基本普及,农村居民正在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2005年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和30%。

  1995-2000年城乡人均旅游花费增长率分别为7.9%和29.8%,2002-2003年城乡人均旅游增长率分别为1.8%和-4%,2006年平稳增长。

   2005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 业。2000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20.5%。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规定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 费。2004-2005年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在2003年的基础上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

  2005年我国城镇参加基本医 疗保险人数由2000年的3787万人增加到13783万人,若按城镇居民人数计算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8.2%和24.5%。2005年我国基本医 疗保险覆盖率为8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500万左右,占当年城镇人口总数的4.5%左右。2004年全国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约覆盖10691万农村人口,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也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2004年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比率为16.6%,2005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20%。



  阅读:469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