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炎帝故里印象记
作者夏春涛              日期:2013-02-28               阅读:703 次

 

原文以连载形式刊2007年11月1日、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高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南边缘,古称泫氏、长平,因四面环山、中间为平地,北魏时称为高平。1993年撤县设市,人口48万,面积约为共和国版图 的万分之一。我最初注意到高平,源于四年前中央电视台十套“家园”栏目论证该市是炎帝故里的一个短片,后又得知高平召开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在羊头 山举行公祭神农炎帝典礼。羊头山位于该市神农镇北部。据载,炎帝在此种五谷、尝百草,创华夏农耕文明之源,开中华医药文明之先河。尽管学界关于炎帝故里迄 无定论,但大量与炎帝相关的遗址遗迹以及金石史志记载,均无可争议地说明高平曾站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制高点上。斗转星移,今日高平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究竟如 何呢?近一年来,笔者先后两次赴高平调研,对此有了切身感受。

高平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无烟煤地质储量达30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近四年来,高平逐渐改变了粗放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单纯输出煤炭向煤炭 加工转化,从主要依赖煤炭产业向清洁能源、煤化工、铸管件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转化,延揽了中化集团等一些大型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目前全市投资亿元以上的项 目有17个,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参观过程中,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不单是那些现代化的厂房,还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如天脊中化张挂的大幅标语是“为股东负 责,为企业负责,为员工负责”,泫氏铸管的标语为“诚实 努力 和谐 环保 科技 国际”。丹峰化工重视抢占先机,用煤提炼作为石油替代品的甲醇,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兴高焦化则因为搞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而声名大噪。2005年底,该 企业引进美国技术回收高污染尾气,利用其一千多度的高温将水加热成蒸汽,一年来发电1.2亿度,既实现了增收,又减排11.5万吨二氧化碳和3万吨炉灰。 该企业因此被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示范企业”。今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此作了报道,进一 步扩大了其知名度。我们曾在高平搞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在参与填表的310人中,对科学发展观表示“很了解”、“比较了解”的共占70.97%。这从侧面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魅力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日益深入人心,关键在于人们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就兴高焦化来说,随着煤炭涨价,利用余热发电每 年可节煤10万吨。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还要求有煤炭资源的乡镇努力发展后续产业、替代产业,以免资源枯竭时出现返贫现象。我的总体感觉是,像 高平这样的后发地区,可以汲取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一些弯路,因而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后劲大。

当然,高平底子薄,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难免会集中显现出来。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关于高平目前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环境污染被排在第一位, 随后依次是贫富分化、上学、看病、就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丹河治理工程。该工程去年底正式启动,在清理河道、加固河堤的同时,还对沿岸 3000余亩土地进行绿化,使流域内6个乡镇20多个村庄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特别是在丹河源头丹朱岭脚下,村落被绿色环抱,有成片的已生长二百多年的大 黄梨树,环境十分优美。我们还参观了一个日光温室种植园,系采用以色列滴灌技术,利用被关闭小煤矿的废弃土地和废水种植无公害绿色果蔬。由此可以看出,高 平在治理污染方面力度很大。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市委书记王树新认为要用加减法,即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他说,解决贫富分化等问题,关键还是要靠 发展,再就是干部心中要装着老百姓。近年来,高平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提出“重大项目顶天立地强市,中小项目铺天盖地富民”的思 路,通过“政府搭高台,民营唱大戏”,使得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给全市经济注入了活力,增加了政府的财税收入和农民的就业、增收机会。一些乡镇还采用党员包 穷户、民营老板帮穷户的方式,通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心的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走访城区一个低保家庭时,户主相告,有低保作保障,再 打点工,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农民生活也有较大改善,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38元(城镇居民为8909元),超过全国3587元的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 生实行“两免一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95.23%。这从侧面反映了高平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在走访多个行政村的过程中,当地整洁的村 容、高大宽敞的农舍和淳朴浓郁的乡情,给我们留下了较深印象。盖房与婚娶仍然是农村的两大主要花销。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变。高平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的三个抗日革命根据地均为贫困地区,如今都已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 通电话、通班车。位于圪台山的模凹村现正实施“红、绿、白”发展战略:红就是发展红色旅游,“绿”就是生产绿色小杂粮,“白”就是继续扩大养殖业规模。该 村的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是座小庙宇。看着60多年前异常简陋的县长办公室,不禁令人感慨不已。

通过观察,我感到高平的干群关系总体是好的。这里是革命老区,党的威信高、基础好;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这些年通过实干改变了当地面貌,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 惠。抽样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有76.13%的被调查者对党员干部队伍持肯定态度。我的体会是,高平重视通过抓党建来抓发展,而抓党建首先是抓干 部队伍。在马村镇的一次会上,王树新强调,执政的基础是老百姓,要做到官忧民乐、官勤民富、官清民服、官实民安、官谦民和;领导干部要有思想,要有问号, 然后才会有惊叹号,才能干好工作。这番话朴素而又耐人寻味。在基层干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永禄乡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李保山。该村广场有一幅醒目的对联: “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理由那理由,贫穷就是没理由”;该村的牌楼绘有两幅画,分别是“愚公移山”和“精忠报国”。这些都是李保山本人构思 的。他解释说,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干;至于“精忠报国”,他经常告诉村民,爱国首先要爱村,全国二千多万个村,如果每个村都发展起来了,国家就不一样了。 正是在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激励下,东山村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50.2元增至目前的近6000元,从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高平有 相当一些干部既能吃透上面即中央的精神、政策,又能吃透下面即老百姓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这很难能可贵。但人才匮乏仍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个瓶颈问 题。有多人谈到,高平缺乏新型企业家和熟练工人,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工作的党政人才也相对不足。

历史上的高平文化发达,人文荟萃,昔有“潞泽青紫,半在高平”一说。现今高平的教育事业也有长足发展。我们曾参观马村镇的一所小学和中学,校舍均为漂亮的 楼房,其硬件设施较有档次。民办教育是该市的一个亮点。由民营企业家赵启珍投资1.2亿元兴办的特立中学占地160亩,设施齐备,环境优雅。高平是上党梆 子发源地之一,我们曾观看该市组织的文艺演出,感觉较有艺术水准。高平仍保留了几个专业剧团,采用市场化经营,平日主要在乡镇巡回演出。农村的群众文化活 动也搞得较有声色。

在高平徜徉,不得不感叹其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说有了较深体味。全市现有900多处地上文物,包括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 金以前的古建筑超过长江以南总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谈到高平历史,必然会联想到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2260多年前,秦、赵陈兵百万在此对峙,其规 模之大、战况之惨烈,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赵国用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是战事的一个转折点,纸上谈兵的赵括贸然出击,结果招致惨败,所部40多 万人被秦将白起坑杀。高平境内长平战役遗址的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1995年,永禄乡某村民在修整田地时挖出不少骸骨,并发现17枚 刀币和1枚铜镞。该地点现已被辟为长平之战尸骨坑博物馆。目睹这些纵横相叠的遗骸,不免从内心感到震撼。俱往矣,当年赵将廉颇驻兵屯粮的大粮山现已被开发 为景区,其广场上写有大幅标语:“牢记纸上谈兵历史教训,弘扬求真务实时代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当代高平人回首历史所得出的结论。

来到高平,不能不去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区。羊头山海拔1297米,与天为党,秦代上党郡因此而得名。山的南麓有修葺过的神农庙。沿着山 径拾级而上,便可观瞻神农泉、神农井、炎帝高庙、神农城等遗址以及北魏石窟群。稍涉文史的人大多知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的故 事。从山上的一块明代石碑得知,首阳山即羊头山。这更加勾起我的怀古之幽情。山上的植被十分茂密,各种野花将山脊点缀得色彩斑斓;山风习习,裹挟着阵阵花 草的清香;鸟鸣嘤嘤以及松鼠的扑腾声,更衬托出山野的静谧。我登上山顶时已近黄昏时分,恰好可以领略高平八景之一“羊头夕照”的意境。极目远眺,可以依稀 看到西部10公里外发鸠山的轮廓。发鸠山又名“西山”,与民间哀婉动人的“精卫填海”传说有关。据《山海经》记载:发鸠之山,有鸟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 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驻足凝神、浮想联翩之余,不禁联想到今天的高平。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 祥地,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如今又焕发了青春,正在向工业文明阔步迈进。2006年,高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48亿元增至74.84亿元,财政总 收入从8.6亿增至11.39亿,在全国中部百强县的排名从第99位跃升至第64位。今年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全市上下憋足了一股劲,决心“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奋力追赶全国百强县”。市委领导在某次会议作动员时还表示:“全球看好中国,中国看好中部,中部看好山西,山西看好高平。”这一发展奇迹、这种豪 情,折射出高平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正是精卫填海精神在当代的变位升华吗?

高平之行,以及近年来的其他调研活动,使我深切地体会到,现在地方上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倘若跟不上基层干群实践的步伐,不经常下去走 走,我们对国情的认识便会滞后,就会得出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结论。到不到基层,感受大不一样。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推动理论创新和 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国情,确实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阅读:70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