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浙江调研杂记
作者夏春涛              日期:2013-02-28               阅读:725 次

 

2005年6月中旬,冷溶同志在杭州出席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后,率队在浙省部分城乡进行调研。该文系笔者参加调研后所写的随笔。

说起浙江,谈到“温州模式”、“浙江经验”,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浙江的民营经济。我们此番考察了近10家民营企业。无论此前是否来过浙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 的印象,即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很猛。那一幢幢气派美观的大楼,整洁、较少噪声的生产车间,良好的绿化环境,标语、告示栏所折射出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均 表明这是一些颇具规模的现代企业。有些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企业的老板大多不太讲究衣着,待人谦和,性格内敛——至少在同我们接触时是如此。有的老板乍看上 去与普通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他们都很健谈,言语和眼神中流露出一种自信和智慧。“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远距离管钱,近距离管 人”,“低下头做事,抬起头做人”,“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透过上述标语和口头禅,多少可以窥见这些民营企业精神层面的一些内容。

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浙江异军突起,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崛起,除受制于该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们不得不在耕作之外寻求发展外,与该省 民风、民俗等人文传统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温州便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南宋永嘉学派的发源地。最为关键的是,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党在上世纪90年代围 绕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环境,极大释放了民间所积蓄的创业能量。例如,温州人周大虎1992 年辞职,用妻子下岗领取的5000元办了一个生产打火机的家庭作坊,在经历了初期“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打拼后,如今已将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打火机 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打入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亿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调研中,谈到近20多年民营经济的发 展历程,有人总结了三句话,叫“发展初期有点乱,发展过程很难看,发展前景很壮观”,道出了创业的艰辛、喜悦和自信。

正因为被民营经济抢了风头,人们通常以为浙江的国有经济力量较弱,其实不然。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一目标,浙江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借民间资本盘活 了国有企业。2003年,浙江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在全国排在前六位,净资产利润率位列全国第二,不良资产占权益比重为全国最低。我们所参观的大型国有企业 ——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电站是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一年仅地税就上交2亿元;计划中的二期工程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政府与民间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使浙江从一个贫困的农业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在第四位,面貌焕然一新。没有改革开放这个 大背景,浙江也就不会形成今天的局面。

浙江民营经济虽然力量雄厚,但从总体上讲,以低、散、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为了保持民营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该省近年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 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跃。我们所参观的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2004年销售收入达235亿元)、华为3Com技术有限公司、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便属于这种新式民营企业,杭州高新开发区因此而被称为“天堂硅谷”。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渐凸现出来。浙江目前这些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是如何应对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浙 江在全国先期遇到了这些问题,也较早主动调整了发展思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广大干群思路更加清晰,积极求变,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生态建设为例,我们 进入安吉县境后,满目净是绿水青山,尤其是青翠的竹子漫山遍野,“大竹海”曾被选为电影《卧虎藏龙》的外景地。但有谁想到,该县曾是一个污染大县,当初急 于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引进了造纸、化工等产业,导致作为太湖源头之一的西苕溪严重污染。面对生态恶化的严峻态势,该县提出“生态立县”的口号,在招商引资 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着力发展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企业。同时重点整治农村环境,早在2001年就拟定了农村“五改一化”方案,即改厕、改路、 改房、改水、改线和环境美化;2003年下半年,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开展“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工作。村民们称道说:“村庄环境整治是老百姓看得见 的‘三个代表’。”通过持续整治,安吉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2004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达到 34.1%。在杭州、嘉兴、金华、温州等地,高速公路两侧均是一片绿色,并有各种绚丽多彩的花卉作为点缀,十分赏心悦目。由此可以看出该省提出“绿色浙 江”发展目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浙江,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欠发达地区通常是农村,而且多为闭塞的山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浙江率先在全国制定了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积极探索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义乌市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面,于 2003年12月拟定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细节是计划用20年时间,把全市800个行政村整合为290个社区。就在我们抵达 温州的前一天,该市召开了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动员大会,计划到2007年底,使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 并明显改善其交通、卫生、医疗、教育等条件。广大农民将城乡一体化行动称作“民心工程”,认为这是继土地改革、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最好的政策。在 调研途中,我们发现道路两旁的村落很少有平房,基本上都是三四层的楼房,不少还是欧式建筑风格,看上去富丽堂皇。在走访作为贫困村的温州市乐清县雁湖乡双 坑村时,我们也见到一些新建的楼房。单就居住环境而论,农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超过城市。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浙江还启动了“山海协作工程”等三大工程, 由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欠发达地区进行优势互补和对口协作,以及引导农民下山脱贫、异地致富,保护、开发旅游资源,等等。浙江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例 如,永嘉县楠溪江中游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并且分布着一些古建筑群保持完好的村落,很有吸引力。

为缓解资源短缺、土地紧张的压力,浙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鼓励、支持企业有序走出去,将本省的资金、人才和体制优势与外省的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结 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并将这种触角延伸到了国外。此外,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江还提出了建设“文化浙江”的目标。

以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浙江在积极探索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浙江的实践说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是大 势所趋,人心所向。短暂的八天调研,感受最深的是这块土地所四处奔涌的活力,全省上下心气很高,劲头很足。虽然浙江现在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来 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浙江干群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的发展前景会很壮观。



  阅读:72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