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掠影 |
作者:夏春涛 日期:2013-02-28 阅读:827 次 |
原刊2003年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大凡稍涉中国近代史的人,对海参崴的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海参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因盛产海参而得名,“崴”在满语中是洼地的意思。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间,沙俄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2年,沙俄政府将海参崴改名为
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统治东方”。
在2003年一个略带寒意的秋日,我从绥芬河出境,坐上了驶往海参崴的大巴。与所有尚未去过海参崴的同胞一样,我背负着一种沉重的历史记忆,同时又充满了
好奇: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沧桑,海参崴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呢?绥芬河与海参崴相距约200公里,汽车大部分时间是行驶在广袤的原野中,偶尔才穿过一些
零星的居民区。我的思绪不断沿着道路向前延伸……
海参崴现为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的首府,同时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面积为560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该城与山城重庆十分近似,地势起伏,建
筑错落有致,区别在于前者是座滨海城市。除了一些别具风格的俄式建筑外,城里映入眼帘的通常是些国内十分常见的火柴盒式楼群。装修精致的高大建筑较为罕
见,也极少见到在建中的建筑,相反,却不时能够见到一些蓬头垢面的未竣工建筑,看上去停工已有好些时日。在前往海参崴的途中,我们沿途所见到的居民住宅也
大多比较陈旧,一些厂房则处于闲置残破的状态。这说明早在前苏联时期,这一带的经济就不景气,如今依旧缺乏活力。从总体上讲,海参崴仅相当于国内一个中等
城市的规模,而经济则相对滞后。
海参崴于1992年被辟为开放城市。作为远东的交通枢纽和世界著名的不冻港,海参崴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和通往亚洲太平洋各国海运的起点,同时又是俄罗
斯太平洋舰队的驻地。正因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所以时至今日,海参崴实际上仅是一种有限的开放。城里和郊区的路标、商店等基本上是用俄文标注,极少见到除
俄文之外的其他文字。小轿车是俄罗斯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海参崴居民所拥有的轿车以从日本倒卖而来的二手车居多。由于道路不够宽敞,该城的交通堵塞
现象较为严重。不过,机动车总是礼让行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居民较高的文明素质。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实在有点不敢恭维。从绥芬河入境后,我们办理手
续前后竟然耗费了约四个小时,俄方的边检和海关人员没有实行轮班制,在中午时分照常吃饭、休息,将苦苦等待的车队和人群晾在一边。赌博和色情业在海参崴是
得到法律许可的“正当”行业。社会治安状况似乎也不够理想,袭扰中国人的事件据说时有发生。我们的导游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俄国小伙子,毕业于海参崴的国立远
东大学东方系,操一口较为流利的汉语。他告诉我们说,海参崴人的月薪一般约为三四千卢布;在前苏联时期,当地居民的生活比较稳定,而现在则不如以前,并且
贫富分化加剧。他表示,目前俄罗斯人普遍关心的是生活质量问题,对政治问题并不太关注。
作为横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海参崴铁路车站是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建筑,规模不大,但显得十分雅致。车站附近有一座建于1995年的纪念碑,上面
醒目地刻着“9288”一组数字,表明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距离是9288公里。正是得益于这条修筑于19世纪90年代的铁路大动脉,海参崴与俄罗斯中心城
市才确立了可靠的交通联系,使得这一地区的移民人数迅速增加,开发速度也随之加快。在海参崴,有不少建于不同时代的纪念碑,诸如沙俄时期的马卡洛夫将军纪
念碑,苏联时期的苏维埃战士纪念碑、列宁纪念碑,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是海参崴百余年来历史的一个缩影。这些纪念碑上的雕像均用青铜制成,造型逼真,工艺精
湛,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深厚的艺术底蕴。
列宁纪念碑座落在毗邻海湾的列宁广场,铜像造型为列宁凝神远眺,右手直指莫斯科方向。在列宁广场,我曾邂逅一位上衣挂满各种勋章的俄罗斯老人。老人拄着拐
杖,行走略有不便,但精神矍铄,表情凝重,似乎在思索、怀念逝去的岁月。我猜测他可能是一位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老兵。我迎上前去向他问好,并提议与他合
影。老人欣然应允,脸上顿时绽开笑容,眼睛直盯着我,用汉语有力地一气说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我们彼此莞尔而笑。我注意到,除了中国游客外,周
围的俄罗斯人对这位老人并不在意。俄罗斯导游告诉我们,对于是否应当保留这座列宁铜像,海参崴居民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他个人认为,这座铜像毕竟是一段
历史的见证,所以应当予以保留。
海参崴的市中心位于金角湾岸边。金角湾是一深水良港,集军港、商港于一体,港口内除货轮外,在正对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大楼的水面上,还停泊着数艘军
舰,上面悬挂着根据沙俄时代俄罗斯海军军旗改制的米字旗。与金角湾毗邻的两个海湾分别叫阿穆尔湾、乌苏里湾,海参崴整座城市实际上是被蓝带状的海水包裹
着。相信每一位来海参崴的游客都不会错过坐船游逛金角湾的机会。海面上碧波万顷,海鸥逐浪飞翔,远处的岛屿镶嵌在海水之中,的确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我曾经
登上海湾中的一座小岛漫步。岛上的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色彩斑斓,随风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往昔的历史。同样的碧海蓝天,同样的自然景致,在一个半
世纪以前,我们的先民曾经胼手胝足开辟草莱,在此繁衍生息,而随后这片土地竟然成了俄罗斯的版图!这不禁使我嘘唏不已。沙俄对中国领土觊觎已久,清康熙、
雍正年间,中国尚能有效遏制俄方的武装渗透;随着中国在咸丰年间国力衰微,沙俄趁势疯狂地扩张,先后用武力鲸吞了我国东北、西北大约154万平方公里的领
土,致使我国金瓯残缺……。从眼前的岛屿,我又联想到祖国的南疆,想起了钓鱼岛。身为炎黄子孙,除了愤怒,我们还应当做些什么呢?
我们的俄国导游曾经多次到中国游历。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人很聪明。他还举例说,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达到五千年,一是犹太族,另
一个就是中国,而俄罗斯倘若从基辅罗斯算起,仅有1100年左右的历史。他还对中国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啧啧称奇。看得出来,这位俄罗斯小伙子对中国
人比较友好,但我仍不免有一种角色倒错的感觉。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原本属于中国,为何如今我却不得不以外国游客的身份来到这里呢?目前来海参崴观光、经商的
外国人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其中又以中国人居多;城内有几十家大小中餐馆。在海参崴,中国人几乎随处可见,但土生土长的华裔却仅有几千人,在海参崴
总人口中根本不成比例。阿尔谢涅夫博物馆是海参崴最大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两块著名的明代永宁寺汉字石碑,这是中国明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地区有效行使主权
的历史铁证。海参崴城内有一条名为“北京街”的街道,市中心还有一条中国路,中国人居住过的城区遗址也一直保存到今天。除此之外,海参崴曾是中国领土的痕
迹已经难以寻觅。然而,如流的岁月可以湮没历史的痕迹,但却冲刷不掉中国人心头的记忆。
经过短暂数日浮光掠影式的观光考察,我带着无限的惆怅,带着我从金角湾海边特意捡拾的一块鹅卵石,踏上了归程。
啊,海参崴,我心中永远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