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略论
作者夏春涛              日期:2013-02-28               阅读:3741 次

2008年9月,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该文系夏春涛根据在会上所作主题报告的发言提纲及录音整理而成。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 地摸索,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什么说这是条“新路”?新就新在我们既没有走包括 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老路,也没有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发动战争、殖民掠夺发展起来的老路,而是通过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当今 世界杀出重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的确是个奇迹。

走出这条新路很不容易。“摸着石头过河”,对胆识和智慧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考验。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或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改革上。 改革旧的体制机制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会遇到阻力,都会引发分歧和争议。改革是从农村、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当初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内党外的争议很大。搞了几年,实践证明路子是对的,争议自然而然就停歇了,大家的认识趋于一致。接着又出现新问题新争论,进行新探索,如此反复。这体现 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十七大报告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0年来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改革是什么?恐怕要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所面临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一转折有关。摆脱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社会的活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 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分化组合,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一些怀疑、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也随之多了起 来。有人因为出现了贫富分化等现象而回头看,留恋以前的旧体制旧时光,其要害是只盯着问题,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成就认识不足。也有人认为我们仅是在名义上 搞社会主义,实际上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有位十多年不见的朋友,从美国回来探亲时在一起聊天。他说,国内确实搞得不错,问题是现在还在说搞的是社会主 义,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搞的都是西方那一套,但自己又不愿意承认。这种说法的要害是把成绩算在了资本主义头上,把问题和缺陷算在了社会主义头上。 还有一些人态度更为偏激,直接提出向西方看齐,在经济上搞私有化,政治上搞多党制,意识形态上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西方朝野也有不少人在关注中国的走向,尤 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希望中国能够改旗易帜。

那么,我们走的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艰辛探索,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十七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概括为“一条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一个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又不 是从本本出发,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原则性与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的融合,是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

也许有人要问: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这还是社会主义吗?在探索中改革发展,不可能不遇到问题和挑战。党中央反复强调,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我们党一直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针对贫富分化等现象,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在改善民生等问题上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不过,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问题、实现 理想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只要方向和道路正确,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终归会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改革开放,不能因 为一时遇到一些问题,就对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产生动摇,更不能说这条路走错了。

在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党中央的态度十分坚决和鲜明。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近3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才能使中国这样一个起点低、起步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迅速发展强大起来。无 论是走西化道路,还是走回头路,都将会使中国陷入纷扰动荡,都是死路一条。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有正确理论的指引,这个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三大理论创 新成果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来整合三大理论创新成果,描摹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产生、丰富和发展的轨迹,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消除人 们在理解上的疑惑或歧异。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在不到30年时间里,我们党相继推出了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何以在新时期明显加快?根源在于新时期是个急遽变化的年代, 实践发展得很快,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迫切要求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总结新鲜经验,从理论上加以回答和解决,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所以 这个理论体系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集中体现了其理论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今天已成为共识,但当初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都很不容易,都经过了深入探索、充分酝酿、苦苦思索,都是在抵御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基 础上取得的。只要稍许回想一下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背景,以及江泽民同志2001年“七一”讲话引起的论争,我们就不难理解理论创新的艰辛和不 易。干扰理论创新的错误思想倾向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西化和僵化。前者迷信西方、鼓吹全盘西化,公然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另一种形式是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 帜,实际上是想搞资本主义。总的来说,这种倾向容易识别和防范。后者对马克思主义抱教条主义态度,用老祖宗说过的话来怀疑、排斥新话,否定改革开放。相比 之下,这种架势煞有介事,不那么容易甄别,也比较难缠。王明就很吓唬人,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熟悉程度,当时党内可能无人能出其右,但不管用,相反还 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不管用,而是王明一切从本本出发,无视具体国情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战胜险阻、高歌 猛进,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我们党抵御了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做到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不能把继承与发展、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不能用本本来框实践,进而干扰中央的视线和决心。与中央保持一致,最紧要的 是在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紧跟中央理论创新的步伐,自觉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无论是西化还是僵化,都会葬送我们的事业。试问在当代中 国,有能够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更高明更科学的理论吗?没有!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不赞成西化,也表示与中央保持一致,但对老祖宗的话比较熟悉,对新话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思想上有些落伍,跟不上趟。要知道,我们 党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高度。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老祖宗不 能丢,老话要讲,但关键是要学会讲新话。还有的人对老话、新话都不熟悉,对理论问题不上心,只知道跟风、表态。这不利于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同样亟待 扭转。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倍加珍 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这12字,寓意深长。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需要在这12个字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

三  立足实际,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从长时段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和成熟。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 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发达;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体现公平正义。这两大问题,我们现在 都还远未解决——西强我弱的态势一时难以改变,国内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 继续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 路。

这些话,中央反复讲过,它牵涉到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怎样做好现阶段的工作。江泽民同志2001年在国防大学 的重要讲话,以及胡锦涛同志的相关重要论述,都对此作了深入阐述。搞明白这些道理很重要,否则思想可能就会乱。举个例子。党的十六大在修订党章时,删除了 “总纲”第三段中的“两个必然说”和“本质论”,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 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段改写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 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 将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么改,决不意味着我们党丢弃了“两个必然说”和“本质论”。新的表述讲得很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追求共 产主义最高理想,但表述的侧重点或落脚点放在了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为什么要这么改?说到底,还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进行考 虑的。“两个必然说”和“本质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但在现阶段不可能实现;过分强调或强调多了,会使理论与现实产生冲 突或形成落差,反而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和手脚。空谈理想或理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实现理想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我的理解是,改用新的表述,目的是为了给我们 新的探索和实践留下更大的空间,以便脚踏实地、全神贯注地做好当下的事,从而更好更快地接近和实现这些理想和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正好都是十年。在 这十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包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私营 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等。在这种情形下,倘若依然沿用过去的概念来讨论阶级、剥削问题,理论与现实就会发生冲突, 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行路线、政策产生疑惑,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关键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看主流,看大局。我个人的感觉, 现在的理论和政策越来越务实,过于理想化的东西提得少了。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曾经提过不少超越阶段的口号、任务和政策,结果欲速则不达,走了弯路。改革 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大以来,我们的路线和政策都是根据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的,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其效果和成就有目共睹。因此,这决不是倒退 或停滞,而是一种进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体现,是政治眼光和理论勇气的体现。当然,类似阶级、剥削这些敏感问题,回避或搁置似乎也不是办法。近十几 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工人下岗,黑煤窑、黑砖窑以及劳资冲突等事件屡被曝光,人们在思想上难免会有困惑。曾有一位中学同学问我:宪法规定工人阶级是领 导阶级,我们都下岗了,被边缘化了,还谈什么领导地位?如何体现和保证?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我们的现行法律是允许剥削的。我认为这种理解和表述欠妥,容 易使人产生不恰当的联想。所以,还是需要正视并花力气研究这些问题,想办法作出有说服力的、稳妥的阐释,把道理说明白,以消除认识上的混乱。目前私营企业 主的经济实力迅速窜升,已有3000多人财产过亿,其中一些人是否会产生分化?类似的问题也值得研究,以便未雨绸缪。可以采用内部研讨方式,力求谨慎稳 健,做到研究无禁区、宣传守纪律。以上理解不知是否正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

再谈对外开放。要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就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对外开放,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处的问题。近30年来,我们一直在 积极地走向世界、面向世界,包括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加入WTO,目的是为了学习、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包括吸引外国投资,以及开拓国外市场、利用 国外资源。跟谁学?吸引谁的投资?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先后出访美国和日本;我国驻美、日等国大使都是副部级。这些都 说明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性。现今的中西关系早已不同于冷战时期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对峙状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双方经贸等联系日 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共同利益增多,包括在核不扩散等问题上的合作。

问题的另一面是,尽管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但凭借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着主动、主导地位。许多游 戏规则都是人家制定的,你加入到这个世界,就不得不长期面对这种压力,受到人家的牵制和制约。尽管我们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与对方打口水战,但树欲静而风 不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实施和平演变策略——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人员双向流动日益频繁,防范渗透的难度明显加大。尽管我们一直坚持走和 平发展道路,但人家不愿意看到你一天天强大起来、打破现有的世界格局,所以处心积虑地打压你、遏制你,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以及 借台湾等问题大做文章,都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引出了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学西方,要和对方打交道,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防西化、分化。我们今天 几乎所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联——姓“社”姓“资”之争已持续了这么多年,今后仍不会停歇。这对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是个考验。我觉得,时至今 日,承认差距、学习西方已不是忌讳的话题。学习不是照搬,不是搞西化,而是通过吸收、借鉴于我有用的东西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向谁 学,而是在于学什么,怎么学。从长时段来看,如何学习西方、如何与西方国家相处,将是一个长期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一直在面对 这个问题。从鸦片战争后的被动对外开放到30年前的主动对外开放,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含有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巨变,凸显了当代中国 的自信、魄力和活力。30年来,我们很好地处理了如何学习西方、如何与西方国家相处的问题,既有合作又不丢弃原则。相信今后依然会处理好这层关系,但挑战 和风险明显加大了。关键是以我为主,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关系,避免使改革变成“改向”,同时努力营造一个于我有利的良好国际环 境,潜心发展壮大自己。

以上内容均涉及到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谈到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角度对现今我国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 此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说,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 是要牢固树立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一旦脱离实际,就容易迷失方向,要么西化,要么僵化。

另一方面,我们切忌纠缠于孰“左”孰右的争论。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是意有所指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始终伴随着 困难和风险;对新事物新问题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氛围,鼓励探索新课题,思考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路; 要鼓励讲真话、实话,少讲套话,不讲虚话、假话,包括允许人讲错话。只要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在认真思考问题,我们就不能抓住只言片语,轻易给别人扣帽 子,这样不利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本身就是“左”的表现;有时,也有可能是右的表现——推崇激进改革和西化道路,指责持不同意见的人思想僵化、反对 改革。因此,提防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做到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有时并不容易,原因就在于“左”、右有时难以区分和识别。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 “左”的干扰和危害更大一些,更难防范。我们党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主要是为了抵御“左”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针对的是“两个凡是”,是 为了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部分谈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时说:“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这是含有深意的。

对理论工作者来说,立足实际、认清国情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搞理论不是学问,理论很玄虚很枯燥,离现实比较远。这固然属于偏见或成见,但我们自 身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有些理论文章和专著既不深入又不能浅出,缺乏学术根底和思想性,满是繁琐论证和概念堆砌,八股味较浓,难以卒读;谈的是现实问题, 却不着边际。从总体上看,我们写的论著宣传色彩重于研究色彩,宣传力度大于研究力度。其实,研究搞好了,才能把道理说透、把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推进宣 传工作。现在值得深入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课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紧跟中央理论创新的步伐,紧随实践发展的脚步,紧扣时代前进的脉搏,按照“三个 有利于”标准和“三贴近”原则,深入了解国情,拿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有这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阅读:374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