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国情调研的方法与要义
作者夏春涛              日期:2013-02-28               阅读:3986 次

 

2009年1月15日,夏春涛应邀到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作学术报告,谈如何开展以国情调研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本文据讲课提纲和录音整理,标题原作《课题研究与国情调研》。
 
如何开展以国情调研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来参加国情调研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从六个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  国情调研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道理大家都清楚,但还是有必要啰嗦几句。国情调研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源头活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当年搞革命,我们党走的是新路;现在搞建 设,走的也是新路。事实证明,这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为什么能够走出新路?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那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首先就要了解国情,要调查研究。当年毛泽东在湖南做了32天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分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要论 断;我们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从这个实际出发的。反面的教训也很深刻,王明就是一个例子。重视并善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工作方 法,是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论断,如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陈 云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等等。是否重视调查研究,关系到文风学风党风,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其次,调查研究是坚定信心、找准感觉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针对教学、研究岗位而言。对改革开放30年的评价是近来理论界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如何 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走“西化”道路,另一种是走回头路。这两种错误倾向都属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根源在于理论 脱离实际,脱离了国情。近几年参加基层调研,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对这条道路的信心增强了。搞教学、搞科研,有没有信仰、信心 至关紧要——连你自己都不信,你还怎么搞教学和科研?
 
找准感觉,对于搞当代问题研究,搞理论研究与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国各地发展很 快、变化很大,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我们研究者有点跟不上趟,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两边不接,六头不靠”:理论与实际脱节;上头对中央精神不学习不领会,下 头对基层实际情况不了解,里头对国情认识不够,外头对世界大势、国际学术前沿不甚了了,前头缺乏前瞻性,后头对历史发展脉络不清楚。关键是理论脱离实际, 踩点踩不准。这样很难做好学问,导致写文章、讲课主要讲概念,照本宣科,比较空洞,缺少深度、缺少个案,很难吸引人。往大的说,对国情认识模糊或滞后,就 会得出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结论。所以,到不到基层,感觉大不一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发言权,你就成了专家。理论界学术界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 作用,就必须重视调查研究。
二  如何确定选题
 
选题很重要,决定着研究成果是否有影响、有分量、有分寸。应酌情而定。社会调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选题也相应地分两种情况。
 
(一)短期调研考察,侧重宏观叙述,侧重谈感觉
 
所谓走马看花,指借出差、开会的机会顺便进行调研,特点是时间短,看的地方多,对具体情况的了解不深入,掌握的资料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写调研报告,应侧重 从大的视角,谈此行的总体印象和体会,譬如,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基层是如何贯彻落实的,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好事先说明主要想看些什么地方,了解哪些方面 的情况。写出来的东西,关键是自己看了觉得符合感觉,别人看了觉得新鲜。
 
即使是走马观花,你在基层也能了解到许多新情况新信息,会有不少新鲜感受,而这些是坐在书斋里体验不到的。比如说,2005年在浙江,省里一位领导同志谈 到,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央是恩人,省里是善人,市里是好人,县里是恶人,乡里是敌人。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这说明中央现在的大政方针是好的,深得 人心,但贯彻执行起来不会那么顺利,越到下面难度越大,基层工作难做。有位县委书记形容,在基层是无限的责任和义务,有限的权力和财力(不少部门是垂直领 导),工作难以到位。比方说,关闭小煤窑势在必行,但执行起来不那么简单——你一关,在小煤窑打工的人就丢了饭碗,影响到生计,而你一时又无法提供新的就 业机会,人家就会有怨言。浙江之行,包括在其他省份的调研,总体印象是科学发展观提得很及时,日益深入人心,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2006年末在广东 座谈时,张德江同志说,十六大以来,广东在发展很快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因此,广东干群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刻 骨铭心的,是如饥似渴地接受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番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二)专题调研,侧重前沿性、全局性、战略性选题
 
所谓下马看花,指带着课题下去做有针对性的长期调研、跟踪调研。确定什么样的选题,涉及学术眼光、学术视野。一般来讲,应选择热点、难点问题,具有全局意 义、对未来有示范和启发意义的课题。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大,新的论著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令人目不暇接。因此,研究成果在精不在多,在于有特点有新意, 在于抢占学术制高点,而不能炒冷饭,不能搞平泛的、无足轻重的课题,否则就会被湮没,成为泡沫。此外,在确定选题时,要避免搞大而无当、不易驾驭的课题, 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最近,我建议自己的学生以十六大以来的群体性事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梳理归纳中央的理论思考,探讨总结近年 来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这样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再如,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问题,民间组织发展现状,都很值得研究。
 
进行专题调研,在时间、空间上要有所限定。我们研究的是“眼下”的问题,为考察事件或现象的发展过程,时间可向前追溯二年、五年甚至更长一些,酌情而定。 确定调研地点也很重要,应结合选题选择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调研地点,如研究经济特区,就得去深圳;研究城乡一体化,就得去成都、重庆。同时,要注意先 进、中间、相对落后(好、中、差)三种情况,每种情况都要选择一两个典型进行考察,以全面掌握情况,避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就全国来说,东部、中部、西 部和东北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具体到每个省、市、县也是如此。例如,广东发展最好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发展相对滞后。提到温州,人们都 以为温州很富、温州人很有钱,但实际上温州的发展也不平衡,2005年还有139个贫困村,主要集中在山区。
 
个案研究很值得提倡。可以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社区或一个企业,进行解剖麻雀式的个案研究。不过,不能就事论事,就某个乡镇论某个乡 镇,而要有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意识。这种研究比较深入扎实,资料丰富,写好了是能够流传下去的,不会像有的应景文章或著作,一阵风就吹没了。
三  如何设计写作提纲
 
主题或题目确定了,写哪些具体内容?怎么写?就调研报告而言,写作提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调研提纲。如何设计,没有统一模式或可以套用的公式。以下谈几个要点。 
 
(一)首先要做好理论准备,同时对调研地点的总体情况进行摸底
 
搞研究要有理论高度,立意要高远,这个高度就是中央的高度。要系统地查阅中央文献,了解、掌握中央的相关思考,重大创新理论提出、发展、充实的脉络。要抠 细节,做明白人。比如说,中央在谈到科学发展观时,起初的正式提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后来变成了“又好又快”。中央是在什么时候改提“好” 字当先的?出于何种考虑或原因?这些细节都必须搞清楚。
 
2006年,我牵头负责广东民主政治建设课题组,为此系统阅读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及中央主要领导新近发表 的讲话等,摘录相关论述约20万字。做了理论准备,心中大体有了底,才能以宏观视野来思考广东的民主政治进程。在此之前,我对政治学毫无研究,接受这个任 务纯属赶鸭子上架。不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在探索和发展之中,属于新领域新课题。从这个角度说,大家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没有政治学研究的背景 固然是个欠缺,但搞政治学的也没有你的学术背景和积累,而后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你的缺陷,因为不同学科之间有些东西是相通的。再如,2007年,我 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山西省高平市进行个案研究。我自己承担党建部分,为此又系统阅读了相关文献,摘录20多万字资料。通过对相关表述进行排比梳理,搞清了 一些细节。例如,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胡锦涛同志后来提出以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建的重点,加了“重点”二字;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 活动,胡锦涛同志后来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了“建设”二字。这种表述上的变化虽很细微,但意义和分量明显不一样了,反映了十六大以来中央在党建 理论思考上的递进、深入和工作力度的加大。总之,在做研究之前,必须要做好理论准备工作。倘若理论上不清晰,就仓促去做课题,就会不得要领,就会变成瞎 写、乱发议论。这和小报记者写八卦新闻又有多大区别呢?
 
此外,还必须对调研地点的总体情况事先进行摸底。这一点下面再讲。
 
(二)抓住要点,突出特点、亮点
 
对中央的相关理论思考和决策了然于胸,再加上掌握了调研地点的总体情况,便可以抓住要点,突出特点、亮点。
 
1. 要点不能有遗漏。例如,我们写十六大以来广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针、体制机制特点以及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侧 重写了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转变,人大、政协地位与作用的体现和发挥,“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为 形式的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又如,我们以山西高平作为个案,研究一个县级市是如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建设和改革的,书名定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基层——山西高平:2001~2008》,重点写五大建设,即党的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这样就抓住了主要线 索,涵盖了主要内容。
 
以上两个例子,题目都比较大。相对较小的题目,如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同样需要抓要点。
 
2. 突出特点、亮点。之所以要写出特点、亮点,是因为每个地方的发展情况都不完全一样,不能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现在,全国东西南北的建筑几乎一个模式,地方 特色丧失了,这是很让人感到惋惜的事。过去各地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如江南园林、福建客家土楼、山西大院的特点就很鲜明。搞研究不能像搞建筑那样,人为地 忽视这种地域差异。当然,另一方面,各地又具有共性:都处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走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都很快。搞个案研究的意义也就在此, 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辩证地看。
 
(三)写出最深的感受,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不能单纯地描述事实,甲乙丙丁逐一罗列。要有分析,要有理论深度,主要体现在总结、概括基层新的探索与实践,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推动理论创新;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出点子、提对策。这是在设计写作提纲时需要留心的。
 
还要注意的是,提纲仅是初步的写作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调研和思考的深入,及时进行调整与完善。
四  如何展开调研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大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组建课题组。集体项目各有分工,课题组成员最好在研究上各有专长,对各自承担的子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积累。
 
二是理论准备。这一点上面已经谈过了。
 
三是确定调研地点,并对其总体情况进行摸底。摸底主要是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即便是做单一的专题调 研,不了解总体情况,不联系历史与现实,单纯地就事论事,研究就难以深入。简便的方法是看新编地方志。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缺陷是有时间限制,一般只 写到上世纪末。补救方法是看当地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年一次)和地方党委工作报告(党代会五年一次)——报告中有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对今后工作的规 划,讲得都很清楚。必要时,可根据资料拟出大事记,有助于了解当地发展的梗概和主要线索。通过读资料、拟大事记,会发现哪些资料比较欠缺,并在此过程中产 生问题。可列出资料和问题清单,这样可增强社会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
 
四是事先设计好调研方案和调查问卷。前提是做好以上两方面工作,据此设计出写作提纲,再围绕提纲与接待方进行沟通,拟出调研方案,包括重点了解哪些方面情 况,搜集哪些资料,走访哪些部门、企业或村落,与哪些人会谈,谈些什么问题。专题调研,主要走访对口的部门、单位和人,选择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采访对 象。再就是设计好调查问卷。这一点下面接着谈。
 
(二)几种主要调研方式
 
调研方式不是固定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式。
 
一是访谈。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主要是开座谈会,听当地领导、对口部门同志介绍情况,提问、讨论,同时做记录;在对方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录音,以免记录 不完整。事先要想清楚想了解哪些问题,这样话题比较集中,有针对性,避免漫无边际。参加座谈的人数酌情而定,一般以七八人为宜,不宜太多,否则时间不允 许,谈得不深入。还可以采用更为灵便的方式,例如,与当地对口部门两三人交谈,到城乡居民家中拉家常,包括在旅行途中、就餐、逛街时与当地人闲聊。这种对 话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气氛较为宽松,但对沟通能力是一种考验。
 
二是实地观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要进行实地考察,到村镇、企业、社区走走看看。按照人类学、社会学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一般要进行蹲点,时间可以是一周 甚至几个月,但现在一般很难做到。不过,只要留心,就可以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例如,2007年6月,我们第二次来到高平市东山村参观。在该村展览室,我 注意到该村两首村歌均由村党总支书记李保山填词,歌词中几次提到“精忠报国”,便向李保山询问。李保山饶有兴趣地领我们来到该村牌楼前,看牌楼两侧所绘的 “愚公移山”和以岳母刺字为题的“精忠报国”两幅画。他解释说,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干;至于“精忠报国”,他经常告诉村民,爱国首先要爱村,全国二千多万 个村,如果每个村都发展起来了,国家就不一样了。这个情节很生动,可以直接写入调研报告。但如果你不留心,只是煞有介事地随便看看,类似生动的情节也就挖 掘不出来。所以在调研时要善于捕捉细节,要有学术眼光和问题意识。
 
三是抽样问卷调查。这是社会学常用的一种方法。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在全国28个省(市、区)7100多户城乡居民中发放关于社会稳定情况 的问卷,其中列出影响社会稳定的17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三项,并按照自己认为的重要性排序。统计结果,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会问题依次是“看病难、 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第四至第六位分别是“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收费问题”。这说明民生问 题、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日益突出,最受关注,最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这个抽样调查结果对有关部门决策很有参考价值。倘若做跟踪问卷调查,将是很 有意义的一件事,可以根据排序的变化了解新情况新趋向。
 
搞问卷调查,关键是怎样提问题、如何设计问卷。这很有讲究。在高平市搞党建调研时,我试着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列了12个问题。
 
调查问卷如何发放?最简便的方法是委托当地部门发放,事先讲明发给哪些人群。因为是抽样调查,所以要注意填写问卷者在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均衡性或代表性。回收后,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便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四是查阅文献。要详细地占有资料,包括当地党政部门的文件,当地人写的各种文字性资料,以及口碑资料、档案、地方志等。
 
以上几种方法,可大体概括为十个字:口问、眼看、手记、心想、腿跑。
 
(三)几个相关问题
 
到基层调研,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方途径,二是民间途径。这两种途径各有利弊。
 
走官方途径,比较便利,对方接待热情,安排紧凑,一路绿灯。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切都是对方事先安排好的,参观地点都是有选择的,都是最露脸的点,容易走形 式。比方说,你去参观企业、学校,对方事先都做了准备,包括搞了大扫除、美化环境,你看到的不是常态。座谈时,有时场面搞得比较大,但发言的也就几个人, 多数人是来陪坐的。因为有领导在场,因为是正式场合,所以一般不能放开来谈,有所顾忌,通常谈成绩多,谈问题少,甚至只字不提问题。有人甚至当作任务来完 成,完全是应付,讲完就跑。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些情况可能看不到、听不到,带有片面性。
 
走民间途径,对方可能不搭理你,如民营企业;费时费力费钱。有利的一面是:老百姓敢讲真话;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基层情况,听到群众的呼声。
 
总之,这两种渠道互有利弊。最好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再谈谈文件、座谈会记录和口碑材料的各自价值和局限。文件、公文有权威性,但要面面俱到,写得四平八稳,且是文件语言;座谈会信息量大,话题相对集中,但你一言我一语,是跳跃性的,系统性有欠缺;民间口碑能反映一些真实情况,但大多就事论事,有时带有情绪化。
 
座谈时也有技巧。遇到对方讲空话套话,甚至念稿子,你不能跟着对方走形式,而要掌握主动,善于引导。再就是要摆正位置。人家尊重你,说你是专家学者,是从 大单位大机关下来的,你自己千万不要飘飘然,要本着当学生的态度。还有就是要善于沟通,善于和当地人交朋友。我们在高平市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某大报记者来 了解“幸福指数”,看到田间有位农民,劈头就问“你感到幸福吗?”,对方没好气地说:“我当然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我不告诉你。”(众人笑)
 
下去调研,还会遇到语言障碍问题。当地人大多讲方言,听起来有点吃力。对此也要有所准备。
五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如何写调研报告,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格式。这里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文史哲的功底
 
好的文章和调研报告是三者的统一:注重资料,有大局观,文字简练,线索清楚,即前后表述不互相冲突;讲求分析、概括、归纳,有理论深度——调查是找到问 题、研究是解决问题,否则文章会过于平淡;有文采,有可读性。此外,还要广泛掌握各相关学科的知识,避免研究细碎化。多学科整合,跨领域研究,这是当今的 学术大势。从这个角度说,应当是最聪明的脑袋搞当代问题研究(众人笑)。
 
(二)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
 
全面,即两分法,不能偏颇,话不能说满了,不能给人产生替当地吹嘘的印象;不能单纯写成一把手的功劳;不回避所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辩证,即联系地看问题, 注意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历史,即把事物看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发展过程,注意开拓视野,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对比——与过去比,有哪些进步;与其他地方甚至国 外比,处在什么位置、属于什么水平。
 
举例来说,在写作时,诸如“紧紧围绕”、“深入开展”、“圆满完成”、“完善”、“确保”、“保证”之类的形容词或文件语言,要慎用、少用,表述要注意分 寸。尤其是当地文件中的表述,不能一抄了事。说和做不是一回事,中间是有距离的。还是要用事实、事例、数据说话,要有具体分析,这样才有说服力。
 
(三)用自己的语言,避免文件语言
 
接着上面的话题讲。要避免大段引经据典,从概念到概念。这样写,从文义上讲是对的,但路数不对。经典著作和中央的创新理论是我们研究时的指导思想或指导理 论,关键是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具体问题,而不是以征引原文来代替具体分析。不是说不能引,而是要引得恰到好处。毛选、邓选很少引经据典,基 本上用的是自己的语言。毛选中的不少语言很生动很传神很大气,例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农会会员在土豪劣绅的牙床上“踏上去滚一滚”,《别了,司 徒雷登》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邓选所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讲话、对话、谈话体,几乎都是大白 话,但很管用,很深刻,也同样容易记忆。所以,写调研报告、写文章,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包括尽量采用当地鲜活的语言。我们在高平市东山村看到一副当地干 部写的对联:“这道理那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理由那理由贫穷就是没理由”,大白话,易懂易记。多使用这一类语言,会给调研报告增色不少。如果动辄引经据典,甚至有意使用一些生涩的语言和概念以示 高深,那就很难把问题讲清楚,别人读起来也会感到索然无味。说大白话是一种境界。深入才能浅出,你自己没有深入,又怎么能够浅出呢?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在搞高平课题时,事先拟出了写作要点和要求,其中强调:“各章正文,重点是讲清楚十六大以来高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情况,要有写当代 地方史的意识。要点是把握准确性、客观性、思想性。准确性,即征引的事实、数据、文献要准确;客观性,即根据事实说话,分析判断时把握好分寸,正反两方面 情况都不能说过头;思想性,即要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本书的主旨是对高平进行解剖麻雀式研究。在具体写作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思考意识。关键是抓 要点、特点,不必面面俱到。文字力求平实、平和、生动,力戒使用文件式、居高临下说教式的语言。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高平的特点和亮点,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 受。”
 
同时,也指出了要尽量避免的几种现象:“避免大段抄录高平或中央的相关文件,连篇累牍谈概念谈理论,言之无物。切忌写成理论宣传文章或工作总结的格式,要 写实。当地干部和老百姓的鲜活语言可以多引一些。”“中央的创新理论是我们研究的指导思想、思考时的高度,但不能按图索骥式地去套高平的实践,否则可能会 写得较呆板,或难以很好体现高平的具体情况。”“避免就这几年谈这几年,不能泛泛而论。视野要开阔,要有比较意识——与高平十六大以前的情况比,与全国的 情况比。再就是在总体把握的同时,要有个案描述和分析。”
 
(四)要上升到理论,写出新意、讲出新话
 
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应当成为努力的一个方向。没有理论分析,就成了单纯罗列事实、开中药铺。在做广东课题时,我们对广东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作了概括,同时 指出广东GDP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又超过香港,其意义不单纯是经济层面的,经济腾飞的背后是民主政治建设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指出广东在民 主政治建设上同样是全国的排头兵、试验田——例如,广东1993年提出“依法治省”,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 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指出广东的实践说明西方政治制度不是惟一的模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2006年10月27日在深圳会议上谈了该调 研报告的主要论点后,广东媒体迅速作出反应,广东省政府网站、省电台以及《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都作了摘登或报道。这说明我们的概括总结得到了广 东方面的认可。
 
(五)写作时要留有余地
 
我们下去调研,无论多么努力,毕竟呆的时间有限,了解到的情况有限,所看到、听到的,大多还是表面的东西,所以写的时候要谨慎,要留有余地;在谈到所存在 或面临的问题时尤其要谨慎,千万不要以专家自居,胡乱给人家支招、开药方。在广东座谈时,张德江同志说:广东人会干不会说,好比会生孩子,不会给孩子起名 字。这是谦虚的话,是客气话。当地干部干了那么多年,对当地情况很清楚很熟悉,不少人还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所以我们要以谦恭的态度,多向他们请教,多听 对方的意见。当地总结归纳得好的内容,可以吸收进来,甚至可以直接用,但要注明出处。高平市委书记王树新2006年对过去三年的工作体会进行总结,归纳为 “十个千万不能忘记”,一是千万不能忘记当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二是千万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高平属于内陆欠发达地 区的基本市情,等等,归纳得很好。你既然超过不了他,还不如直接拿过来用。
 
只要抓住主流,抓住主要方面,大的结论就靠得住。
六  成果的使用与转化
 
这个问题与最先谈的第一个问题比较接近,再简单说几句。搞国情调研,最大的成果、最大的收获是深化对国情的了解。你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听到、看到的毕 竟有限,而且可能负面的小道消息居多。前面说了,到不到基层,感觉大不一样。你下去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好多问题自然就会想明白,有助于深化对党的 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的认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要以学习为第一态度,向实践学,向基层干部群众学,通过调研锻炼队 伍,推动教学和研究工作。
 
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要尽可能地对中央的理论创新和决策有参考价值,为地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及进行宣传。内部调研报告不宜公开发表。适合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在刊发前要与当地同志通气,请对方提意见。这样做比较稳妥。







  阅读:398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