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领导干部对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3975 次

   领导干部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社会形势的看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的基本看法,2005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 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86.7%。

  从样本分布的情况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地(厅)级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

  1.对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好于2004年,西部地区的评价要高于东中部地区的评价

   领导干部对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是:11.2%的人认为“非常好”,67.8%的人认为“比较好”,19.6%的人认为“一般”,1.4% 的人认为“不太好”。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合计为79.0%,这一比例明显高于2004年的69.1%,它表明中国的社会形势在2005年有了新 的好转(详见表1)。从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身份来看,认为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非常好”和“比较好”两者合计所占比例的情况是:西部地区干 部的评价要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中部的评价,三者分别为93.8%、76.9%和72.9%,从西到东依次递域。男性的评价(81.1%)高过女性的评 价(62.5%)。党务干部的评价(87.5%)高于国有大中型干部(83.3%)、国家机关干部(80%)和科教文卫干部的评价(53.9%)。

  
表1 领导干部对我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 单位: %


  注:调查样本2001年为102人,2002年为133人,2003年为116人,2004年为107,2005年为143人,下同。

  2.对2005年改革的总体评价好于2004年,不同地区的评价有一定差异

   领导干部对2005年我国改革的总体评价是:69.2%的人认为2005年的改革“进展正常”,1.4%的人认为“进展太快”,28.7%的人认为“进 展太慢”,0.7%的人认为“没有进展”。2004年调查时认为当年改革“进展正常”的只有60.7%,本次调查则高出2004年八点五个百分点。与此相 反,回答“没有进展”的则比2004年少了约六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认为“进展正常”的,中部地区的评价最好(78.8%),东部地区的评价最低 (62.7%),他们有35%的领导干部认为改革“进展太慢”。与2003年的调查相比,认为“进展正常”的比例下降了22个百分点,认为“进展太慢”的 上升了约23个百分点,对这一印象我们需要了十分注意。西部地区领导干部对此的评价与2003年时的情况基本相同。详见表2。

  
表2 领导干部对改革进展情况的总体评价 单位:%


  3.对2005年经济、政治、社会和外交各领域工作进展情况的评价:“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台湾问题”进展最显著,“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最不显著

   2005年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工作进展,同以往的调查一样,各项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后退。本次调查 用“显著”、“不太显著”和“很不显著”三个梯次对2005年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惩治腐败、调整收入分配等19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见表 3。

  
表3 领导干部对2005年各领域工作进展情况的评价


  表3的数据显示:

  (1)持“显著”评价超过50%的有五项,它们依次是:“处理国际事务”(87.4%)、处理台湾问题(87.4%)、“保持经济增长势头”(86.0%)、“扩大对外开放”(79.7%)和“减轻农民负担”(55.2%)。

  (2)持“显著”评价未超过10%的工作有四项:它们依次是:“推进医疗制度改革”(2.8%)、“调整收入分配”(3.5%)、“调整出生人口性别比”(5.6%)和 “深化机构改革”(9.1%)。

  (3)在“不太显著”一栏中,评价超过70%的有四项工作,它们依次是“整顿社会治安秩序”(70.0%)、“改革国有企业”(70.6%)、“调整结构”(70.6%)和“解决失业下岗问题”(71.3%)。

  (4)超过20%的人认为工作进展“很不显著”的有四项:“深化机构改革”(25.2%)、“实施科教体制改革”(25.2%)、“调整出生人口性别比”(27.3%)和“调整收入分配”(39.9%)。

   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工作进展是否“显著”一栏中升降幅度超过10%的有四项,其中上升的有“改革国有企业”(从8.6%升至19.6%)、 “处理国际事务”(从75.0%升至85.0%)、“减轻农民负担”(从31.0%升至55.2%)。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处理台湾问题”,上升了 64.1%;下降的有“推进理论创新”(从61.2%降至46.2%)。在“很不显著”一栏的评价中,反映工作有明显进展的没有。工作下滑比较突出的是 “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对此进展认为“很不显著”的评价从19.0%上升到了46.9%。医疗体制改革关系百姓安危和生活质量的好坏,“看病贵”和“看病 难”已经成为一种公害,领导干部对此不满意度的大幅上升,需要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被访者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2004年略有下降。

   不同地区的领导干部的看法有较大差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领导干部对2005年自己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评价是:有 7.7%的人认为“上升很多”,高于2004年的3.7%;有56.6%的人认为“略有上升”,低于2004年约十个百分点;35.7%的人认为“基本持 平”。

  从不同地区的领导来看,对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判断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对“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两项的合计,东中西部的评价 依次呈递增趋势,分别为57.7%、67.3%和71.9%,与2003年调查时的情况有明显不同。2003年东部和西部的评价要高于中部,东西部认为 “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比例约为75%,中部只有65%。详见表4。

  
表4 对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升降的看法


  5.谁是近年来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

   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利益关系已经成为今天的主要关系,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今天的主要矛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改革中会有升有降,受益会有 大有小,由此引起的种种矛盾也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演艺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是近些年来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认同比例分别达到 42.7%和42.0%,视点非常集中。这一情况与我们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值得注意的一个新情况是,在第二、第三位的选择中,作为近年来改革中 受益最多的人群,国有企业干部、三资企业员工和知识分子也被列了进来,认同比例均在10%以上,有的超过40%。在表5的最后一项“其它”一栏中,有的被 访的领导干部特意写明,认为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的人、从事资本运作的人、垄断行业的国有员工(其中特别是高管人员)是近些年来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对这一现象 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务农农民”仍然是近些年改革中受益最少的群体,2005年的认同比例为14.0%,比2003年下降了近十个百 分点。务农农民的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这一大局。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中谁“受 益最少”一栏里,除14.0%的领导干部认为是“务农农民”外,还有78.3%的领导干部认为是“其他”人群,具体究竟是什么人群,尚待进一步的调查分 析。详见表5。

  
表5 对近年来各社会群体在改革中利益得失情况的判断


  注:1. ①②分别表示有1.7%与6.9%的人未作回答。2. 2004年的数字为受益最多与次多、最少和次少两项合计数。

  6.“经济持续发展”、“人心稳定”和“政治稳定”是衡量社会形势是否稳定的主要标志,但不同地区的干部侧重有异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追求动态意义上的积极稳定更是我们致力的目标。对于运行复杂的社会系统来说,怎样衡量社会形势的稳定性呢?本次调查从8 个方面给出了指标,由被调查者依重要性程度选择两个最重要的指标进行判定。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位的选择中,依据选中比例的高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9.7%)、“人心稳定”(18.9%)和“政治稳定”(11.9%)成为了判断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三大因素。这一结论与近几年来的调查结果高度吻 合。在第二位的选择中,列前三位的与上面的第一选择相同,但同时也把“治安秩序稳定”、“生活水平稳定”与“就业稳定”放在了重要位置。而“领导班子”与 “物价”是否稳定始终未成为衡量社会形势是否稳定的重要标准。详见表6。

  从不同地区领导干部的态度分析,在已选定的上述三大因素中, 西部地区的更强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65.6%),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出了二十多个百分点;东部中部地区的领导干部选择“治安秩序稳定”的分别为 10.2%和11.5%,西部地区没有一人选择此项。不同的发展水平生长出了不同的稳定观念。我们对此的解释是:东部地区的先行发展需要有更好的治安秩序 来保障,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必须有“经济持续发展”来支撑。

  
表6  判断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主要标志*


  * 表中的数字为第一位的选择

  7.收入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治安是2005年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

   2005年我国社会形势发展中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调查问卷中,我们列出了十六个问题,请被调查者依问题的严重性程度依次排出四项。调查结果表 明,在显示严重程度的第一位的选择中,“收入差距”问题是2005年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列各项问题之首,选中率达到37.1%。尽管这一比例比 2004年下降了约七个百分点,但比2003年提高了十个百分点。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是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结构性问题。从限选四项的选中 率合计超过20%的情况来看,它们依次是收入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社会风气、腐败、社会治安、失业、结构性问题、重大事故和农民负担。而“物价”、“土地 纠纷”、“自然灾害”、“性别歧视”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工资”等问题,只有极个别的人认为它们是严重问题,选中率均未超过10%。在表7最后一项的“其 它”一栏中,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司法腐败、依法行政、教育问题是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详见表7。

  
表7 领导干部对2005年社会形势中存在问题的判断


  8.近年来调整各种重大关系的情况有快有慢,有喜有忧。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得最好,城乡关系的统筹任重道远

   在“五个统筹”中,将评价的“好”与“较好”两项加起来计算,统筹得最好的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92.3%),其它依次为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65.7%)、统筹区域发展(51.8%)、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35.0%)和统筹城乡发展(24.5%)。上述的排序从领导干部对此的“不太好”和 “不好”的评判中也得到了印证,认为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得“不好”的分别占了16.1%和13.3%。详见表8。

  
表8 领导干部对近年来"五个统筹"的看法*


  注:0.7%的人未作回答。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提出了“五个统筹” 的新的改革观和发展观。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 须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五个统筹”的要求与领导干部眼中的各项重大关系调整的现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有些重大关 系还在继续恶化,从而使得中国在21世纪初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难和紧迫。

  ( 这次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是:(1)性别:男性127 人,占88.8%;女性16人,占11.2%。(2)年龄:36~45岁的为88人,占61.5%,46岁及以上的为55人,占38.5%。(3)文化程 度:研究生占57.3%,大学占42.7%。(4)职业身份:国家机关干部占69.9%,党务干部占16.8%,科技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干部占9.1%,国 有大中型企业干部占4.2%。(5)地区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占41.3%,中部地区占36.4%,西部地区占22.4%。)



  阅读:397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