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两会热点:中国发展的新标示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3860 次

   三月阳春暖,两会民意浓。在政治生活越来越民主的中国,共商国是的两会,越来越成为国人和世界所关注,每年两会热点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风向标。

   今年的两会是改革开放进入又一个关键期的大会,是一个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体制政策中的大会。这次两会将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要议定一些更具体 的惠民政策,。所以今年的两会似乎格外被人民期待和关注。新年伊始,各种媒体便开始了关于两会“热点关注”的各种报道。细细解读“两会”热点演变的历史轨 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会成为“两会”的焦点、重点、热点话题,“两会”形成的成果又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 展。在二十多年来“两会”热点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向富裕和强盛。。下面从思想解放、经济改革和依法治国三个方面对两会作一个大 致的评述与分析,从中去感受“两会”热点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联系,去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两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反映了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总结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也为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致赞同把 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第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 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以宪法的形式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成国家意志,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以邓 小平南巡谈话为标志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第六届和第七届“两会”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期间,围绕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关于姓“资”姓 “社”的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在1992年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成为随后召开的“两会”热点。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 案》,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从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更加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在澄清了姓“资”姓“社”的问题之后的几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和非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姓“公”姓“私”的问题的争论出现了。这实际是 姓“资”姓“社”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所有制和分配体制问题。1997年5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和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 大,提出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传 统的公有制理论作出重大发展,解决了我们在所有制方面多年难以明确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五年后党的十六大则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分 配原则,为“生产要素”进入分配领域找到了解决路径。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的宪法修订案,写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 私有财产等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直接激发了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真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有效调整了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随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和谐” 等等概念成为意识形态用语的高频词汇,也成为之后几年“两会”提案议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是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 和教训所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对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它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作出了理论上的回答, 也为实践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响亮的口号和实实在在的行 动。

  从“两会”对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问题的关注来看,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不断 开创新视野,获得新发展,进入新境界。。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思想解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为了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不断砸碎枷锁,不断超越自己。今 天,在改革进行了二十多年之后,对改革本身和应当怎样进行改革我们在认真反思和讨论,这同样需要勇气、胆识和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

  “两会”代表关注、讨论最多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展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所攻克的道道难题,再现了中国改革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内外兼顾、各方统筹、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

   中国要从贫穷走向富裕,经济建设必须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心和主战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践肇始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对农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 同时,还在城镇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扩大工商企业的自主权、改进城乡流通体制,对统购包销的工业消费品,开始采取计划收购、定购、选购和企业自销等多种购销 形式。在这一时期,一批脱离公有制体制的劳动者开始被称为“个体户”,标志着中国非公经济的发轫。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营、票证供应、多种购销 形式、经济特区、个体劳动者等成为“两会”期间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1987年召开的第六届“两会”,期间,乡镇企业、农业集约化、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 制、承包租赁、沿海开放、外资、速度和效益、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价格杠杆、国家与企业、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假冒伪劣、国情等等是代 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在“两会”代表的提案议案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农村、城市的发展变化。在农村,政社分开的新体制,大量涌现的专业户、专业村,异军突起 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农村经济中的物资基础、政策资源和社会心态等等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发展机会急剧增加,农村收益相对快速增 加,而且受益面较大。在城市,从扩权让利到全面承包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分灶吃饭到包干制转变的财政改革。从调整比价到放开价格的价格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 展。在对内搞活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改革外贸体制,兴办经济特区,吸收利用外资,这些举措,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扩大了经济发展的领域。在经 济建设的理论层面上,主要是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此外,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也成为这段时期“两会”关注最主要的热点问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概 念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水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则在较大程度上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 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两会”上关于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有关农村问题的话题减少,而以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证券为主题的话语渐 多,物价、过热、通货膨胀、政企分开、多种经济成分、计划与市场、铁饭碗、下海等是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第七届“两会”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改革开 放在阵痛中进行,但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理论上结束了关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的争议,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目标,并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从 1993年到1997年的第八届“两会”期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深入展开,我国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经历和克服了西方一些国家 的制裁和遏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在理论上则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 要进展表明: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所有制这一核心领域,而且以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为突破口解决了姓“公”姓“私”的问题。这段时间,过热、通货 膨胀、一揽子、软着陆、粮食储备、京九、南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瓶颈”制约、新的财税体制、汇率并轨、扭亏为盈、多种所有制、环境治理、养老保 险、下岗、盲流、打工、重复建设、金融监管、地区差距、共同富裕、市场配置等等都是“两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从那时开始,农村开始出现倒流 现象,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多收了三五斗”的现象,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农民负担加重,农村劳动力和资金流向城市,农村生产力因素出现空心 化,社会发展的资源和机会开始向上、向城市中心地区集中。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社会差距开始拉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1999年第九届“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定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分配制度。同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得以确立。这次两会的热点表明,改革开放的实 践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力度看,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越来越深入地触及深层次的问题。结构调整、小康、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货紧 缩、西部大开发、反腐败、下岗、“三农”、费改税、农民工、股份制、减员增效、金融监管国债、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洪涝灾害、可持续、“走出去”、入世、 申奥申博、全球化、金融危机、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电话网络、IT、基因、知识产权、后勤社会化、民办教育等等都是“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这次“两 会”还有给人一个突出印象,有记者这样报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很自觉地以国事为重,建言献策。地不分东南西北,界不论工农商学,他们都力求从国家发展的 全局考虑问题,出谋划策。农民代表关心国企改革,企业界委员关注农村发展,群众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在政府工作的同志悉心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这样就大大拓 宽了共商国是的思路和渠道,也增进了地区、界别、上下之间在国家建设这个大局中的共识、理解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议,在“两会”上都得到比较充 分的反映,大至宏观经济政策,小至一项环保建议。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政议政正是通过代表、委员的工作体现出来。

  第十届“两会”,到 今年已召开四次,期间关于经济领域改革的热点问题相对来讲比较突出,如MBO、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宏观调控、能源战略、废除农业税、个人所得税、物权 法、创新能力、安全生产、公共危机、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失地农民、新农村、十一五规划等等,大致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原有改革内 容沿着既定路线进入攻坚新阶段出现的,一类是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扩展到新的领域产生的,还有一类则是在对原有改革进行反思中提出来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 着“和谐社会”的提出,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与社会建设有关的话题日益成为两会代表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两会”关于政治领域的热点话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化等方面积极稳妥的逐步推进,见证了依法治国的进程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是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成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一基本纲领指引下,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加强民主、精简机构等一系列改革。

   实行党政分开和权力下放,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当时“两会”的热点话题。1980年,从领导机构做起,实 行党政分工负责制,随后召开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具体规定:党委一把手一般不宜兼任省长、自治区主席等政府职务。1982年制定的党章和宪法,体现了党政分 开的原则,突出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的问题。同时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在一定程度上 意味着国家权利机构由传统的“议行合一”原则朝着“权力制衡”原则转变。1983年和1984年期间开展农村政社分开,在全国共建立乡政府84340个, 在城市,也有将近一半的市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注意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从分解和转变政府职能入手。

  从1992年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向纵深拓展。“两会”关注的热点,涉及 对立法、执法的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需要的法律框架,注意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对三者关系的科学认识。1996年3月,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加以规定。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将“法制国家”改做“法治国家”,第一次将“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九届 “两会”期间,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调整、村民自治、反腐败等等都是社会关注,也是“两会”委员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此间,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和“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第十届“两会”关于政治领域的热点话题,较前几年来讲呈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热点问题在数 量上明显增多,二是内容上更加具体,先进性教育、基层组织建设、政府职能转换、问责制、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平崛起等等内容显现出现届 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步伐及其在处理内政外交问题上的新思路和新作风。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两会”热点的变化,特 别是现届政府任内几年中的热点问题,细细解读两会“热点”嬗变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民生民意问题越来越成为两会关注的重点:“农民工 待遇”、“看病贵、看病难”、“上学贵、上学难”、“食品安全”、“征地与拆迁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无一不在其中。二是关注的程度越来越 深,两会开得越来越实。两会的提案、议案不是一提一议了事,而是事前有调研,会后要有答复和落实;三是关注点由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等领域扩 展。四是会议开得越来越民主,代表们发言日趋涌跃,底气越来越足,建议也越来越被重视。二十多年来,“两会”热点从对农村的关注到对城市的关注,再到对城 乡统筹的关注;从对经济体制的关注到对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关注;从对经济建设的产业关注到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秩序和发展环境的重点关注;从对沿海 的关注到西部地区的关注,再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注;从对住房体制、社会保障等个人切身利益的关注到对司法监督、政府建设的关注,从 对国家发展道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反国家分裂问题的关注到对交通、环保、住房、公共卫生、就业、治安等民生问题的关注,都体现了这些特点。上述特点表明: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走向深化,从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从2004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到2005年响亮地提 出要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标识中国前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改革开放的信念越来越坚定;表明我国的民主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关注和可以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多;表 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经历了一个城乡分离之后到城乡统筹、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过程,一个由偏重经济建设到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过程。两会热点同时也明确告诉国人,随着我国社会从一个封闭的、同质性高的、机械的系统逐渐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异质性大的、有机的系统,目前经济社会发 展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突发期、频发期,进入一个社会发展的两难期。

  2006年是“十一 五”开局之年,种种迹象已把今年两会的主题提前预热,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老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走向,这是生机勃勃的中国正在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料,2006年的两会还将对医疗、教育、安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等问 题予以重点关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阅读:386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