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21世纪初中国社会形势走向的若干判断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4052 次

   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发展 的基本看法,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于2000年10月中旬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学员进行了 问题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达91%。下面是根据计算机统计、处理的数据,就领导干部对 2001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调查结果。

  1、超过90%的领导干部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而且连续三年来的信心指数都非常稳定

   新千年新世纪很快就要来临,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新的世纪,作为肩负改革开放特殊使命的领导干部的心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怎样看待今后一段时期中国 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上,被访的128位领导干部中28.9%的对此“充满信心”,63.3%的“比较有信心”,3.9%的“说不清”,3.9%的“信 心不足”,没有一个人说“没有信心”。这表明绝对大多数领导干部对中国的未来是持积极、乐观态度的,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继续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因为, 对未来的信心是建立在现实情况的判断基础上的,75.8%的被访者认为2000年的社会形势“非常好”和“比较好”,59.4%的领导干部认为2000年 的改革“进展正常”。上述情况反映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新世纪的一种良好的信心指数,也说明了绝大多数人对中国现行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政策的肯定。这一情况与 1999年10月调查得出的信心指数(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为92.3%,7.7%的人说不清和信心不足)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对中国未来形势的良好 判断,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连续几年来的心态是稳定的,这也是中国社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2、政治体制改革成为领导干部2001年的头号关注重点

   改革越深入,情况越复杂,难度也越大。众所周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认为,中国 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今后五到十年是怎样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体制作为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部分,也必 然要被改革,而且这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很多很艰巨的工作要做,如对权力的有效制约、监督问题,腐败现象的继续蔓延、扩大问题,政治民主化 与现代化的科学机制的建立问题,等等。这样,对2001年改革的关注点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的一些改革上来。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三分 之一(33.6%)的领导干部最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其次是机构人事改革(25.0%),再次是国有企业改革(14.1%),第4位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9.4%),以下依次是“劳动就业”(7.0%)、“医疗”(4.7%)、“教育科技”(3.1%)、“住房”(1.6%)、“财税金融”与“其它” (均为0.8%)方面的改革。上述情况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排在第一位前三项的改革有很大不同,其顺序与今年正好倒过来,即“国有企业改革” (33.0%)、“机构人事改革”(30.1%)与“政治改革”(19.4%)。2001年对政治改革的关注提高了14个百分点,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 注降低了19个百分点,对机构人事改革的关注度降低了5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 领导干部对2001年改革的关注点 单位:% 


  *1999年调查的样本为103人,2000年调查的样本为128人,下同。

  领导干部对改革重点的投向,反映了多方面的情况,如社会生活中新的矛盾和问题,未来工作的重点与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着力点与新举措。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社会形势走向的晴雨表,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3、保持社会稳定,强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是影响今后一段时期改革顺利推进的最重要因素

   问卷中提出:“依您看,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顺利推进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请依重要性排序。”在十一个可供选择的推进因素中,统计结果显示,作为第一 位的选择,“保持社会稳定”排在了首位,选择比率为50.8%;“强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排在第二位,选择比例为19.5%;排第三位的是“保持 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选择比率为12.5%;排在第四位的是“缓解一些突出的矛盾”,如失业、犯罪与腐败等,选择比例为5.5%。详见表2。

  
表2 影响改革顺利推进的因素 单位:% 


   此次调查结果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略有不同。相同的是对前三位的选择都一样,都认为社会稳定、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是关系到未来 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是排序和选择比例发生了变化,即去年的第二位变成了今年的第三位,去年的第三位变成了今年的第二位。今年,领导干部 特别重视要“强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这一项不但位置前移,而且对此的选择比去年提高了近五个百分点。“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虽由去年的第 二位退居到今年的第三位,但选择比例提高了五个百分点,达到12.5%。这表明政策的连续性,特别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已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改革开放 政策的连续性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上述情况表明,社会是否稳定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最重要因素,社会稳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第一位 的,最为关键的。稳定是前提和基础;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确保改革取得进展、实现突破的重要因素;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是胜利推进改革的必备 条件。这些都是中国50年来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和结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第二位排序的结果显示,“缓解一 些突出的矛盾”在此成了首选因素,选择比例高达27.3%,比去年的调查高出了12.4个百分点;“颁布和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排在第二位,为 15.6%,比去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上述变化情况,笔者的理解是,当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当中国的发展处于稳定状态,当大的格局和思路 已经确定下来,要继续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清除 影响改革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如失业、犯罪与腐败问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是要“颁布和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用法律巩固和扩 大改革与发展成果。

  4、76%的领导干部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关键因素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问卷中列出了12个与社会稳定相关的因素,领导干部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的选择达到了高度一致。76.6%的人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 速发展”是最为重要的,1999年的调查结果是69.9%,今年比去年的认同感有明显提高。首选因素中加大了对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惩治腐败问题的认 识,二者分别被排在了第二位和第三位。1999年的调查,排在第二位的是“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6.8%),并列排在第三位的是“惩治腐败”与 “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5.8%)。详见表3。

  
表3 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选择  单位:% 


  说明:1998年10月的调查在第三位的选择中,有1人未作回答,样本为121人。2000年10月的调查有1人未作回答,样本为127人。

   比较两年的调查结果,今年领导干部对“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给予了特别关注。笔者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就是为了有力地解放生产力和发 展生产力。要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使之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解决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中一 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问题。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无法实现对劳动者的优胜劣汰,就无法实现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 改制、改造、改组,就无法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无法在确保效率优先的同时兼顾好公正、公平,有力地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 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此外,连续3年对地(厅)级领导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惩治腐败”一项稳坐第三的位置不变,这与百姓对惩治腐败的强烈呼声是一致的。 而且各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腐败已成为头号的社会问题。如这次调查中提到,今年(2000年)“社会形势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24.2%的人 认为是“腐败”,居问卷中所列15个问题之首。

  5、转换政府职能、实施产权改革,是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的决定性条件

   国企的地位、国企面临的困难、国企改革的状况使国企一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2000年是决战国企的最后一年,时至年底,仍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困扰着 我们。但不管情况怎样,国企改革必须继续朝前走,直到取得最后胜利。那么,未来国企改革要取得重大成果,有实质性进展,将取决于哪些主要因素呢?为此,我 们在问卷中列举了11个相关因素,依重要性排序,列第一位前几项的依次是:“转换政府职能”(50.0%)、“实施产权改革”(23.4%)、“加强企业 内部管理”(7.0%)、“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3.1%)、“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2.3%)。可见,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成 效,在领导干部看来,关键是要转换政府的管理职能,使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步伐,加强企业内部管 理,使国家财产有人对其负责,使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化,防止国有资产流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第二位因素的选择也反映了这一要求,其中还特 别强调了“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性”(26.6%)。详见表4。

  与1999年调查的结果比较,去年第一位的排序与今年的情况基 本相同,但比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去年要求“转换政府职能”的为38.8%,今年则提高了十一点二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了十五点三个百分点,这一不断 提高的比例,充分反映了在领导干部眼中“转换政府职能”对国企改革成效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外,“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一项已由去年调查 时的排名第五位上升至今年的第三位,比例由2.8%提高到7.8%。这一情况与前面对改革关注点的调查结果是吻合的,同时也说明这次调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和内容上的关联性,起到了相互补充、映照的作用。去年要求“实施产权改革”的是24.3%,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为17.4%。今年的调查,上述三 项分别为38.8%、24.3%、13.6%,对后两项的认同率有明显提高,表明所有制的改革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注意的重点。

  
表4  未来一段时期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单位:%


  注:表中2001的调查数据,有1人未填写,占0.8%。

  6、27%以上的领导干部认为,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和干部以身作则是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最重要条件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风气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断滋长的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黄赌毒和一些沉渣泛起的封建迷信活动,已成公害的假冒伪劣与坑蒙拐骗,道德失范,等等。如何消除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 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领导干部负有特殊责任。问卷中列出了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八大因素,他们对列第一位的重要因素的回答,依次是:“遏制腐败现象” (28.9%)、“强调党政干部以身作则”(27.3%)、“克服行业不正之风”(17.2%)、“调节收入分配”(为9.4%)、“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6.3%)、“建立重罚制度”(5.5%)、“抓好职业道德建设”(3.1%)。调查结果表明,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是要有效遏制和消除腐败现 象。这一点从对第二位的因素选择中也可以得到证明。被访者对第二位的首选因素仍然是“遏制腐败现象”(25.8%),其次是“调节收入分配” (18.8%)。详见表5。腐败是败坏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总根源。要遏制腐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关键,克服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建立重 罚制度是重点。

  上述调查结果与1999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但有二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我们传统的通过“大树各行各业的模范人 物”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作法,在连续三年的调查中,领导干部们对此的认同率是各因素中最低的,作为第一位的因素选择,只有一年1人选择它;作为第二位的 选择,其比率也不到2%,很值得深思。看来一个问题的解决,一种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或新情况是, “调节收入分配”愈来愈成为影响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重要因素,对此的选择比例,1998年为1.7%、1999年为8.7%、2000年为9.4%, 比例和关注度在逐年提高。

  
表5 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因素 单位:%  


  7、3/4的领导干部认为:2000年他们所在地区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会有提高,明显好于前两年的调查情况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综合变量,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领导干部,对自己所在地区2001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预测是这 样的:3.1%的人认为会“提高很多”,73.4%的人认为会“略有提高”,7.0%的人认为会“略有下降”,14.8%的人对此“说不清”。1999年 对2000年的调查预测结果是:1.0%的人认为会“提高很多”,63.1%的人认为会“略有提高”,7.0%的人认为将“略有下降”,1.0%的人认为 会“下降很多”,20.4%的人对此“说不清”。详见表6。比较来看,明年的期望值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增幅很大,“提高很多”和“略有提高”两项相加占到 了被访者人数的四分之三,好于前两年的调查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一种令人欢欣鼓舞的变化,预示着新世纪将会有一个新起点、一种好心情。

  
表6 领导干部对自己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升降预测


  注:2001年的统计数据中有2人未作回答,占1.6%

  8、2/5的领导干部认为,每项改革都会对他们有益处,这种预期明显好于去年。而且“说不清”改革对他们是有益还是有损的比例比去年下降了许多。改革对领导者个人的利益预期越来越清晰

   比较三年来调查的情况,从总体上看,去年的调查情况明显不如前年,而今年的情况则明显好于去年。我们对去年的总体判断是:只有1/5的领导干部认为各项 改革会对他们带来好处,“说不清”是好是坏的比例远远高于1998年的调查,改革的利益预期越来越不明朗。今年的情况则显著不同。问卷中列举了10项与领 导干部的个人利益相关的改革,以测试这些改革对他们的利益关系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表明:每项改革均有2/5以上(“医疗改革”一项除外,为22.7%) 的干部认为会对他们有益处,其中“工资改革”一项高达82.0%,“住房改革”、“社会养老”与“教育科技改革”均在60%以上。认为改革会对他们的利益 造成损失的主要集中在“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和“教育科技改革”上(其比例分别为48.4%、14.8%与10.2%),去年的调查结果是“金融改 革”列第二位。(详见表7)。看来2001年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要在相当多的干部那里得以贯彻比1999年要容易些。朱镕基总理曾经指出,中央的政策到了 基层,有的80%得到了落实,有的只有50%,这是令我们十分忧虑和头痛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调查结果越来越理想,当然这种理想不是只考虑领导干部的利益, 只让他们感到满意,而要考虑到改革大局,考虑到所有百姓的满意程度、拥护程度。

  
 表7 改革对领导干部个人利益关系的影响 单位:% 


  2000年一栏,第一项至十项,分别有1人、1人、6人、5人、5人、4人、1人、3人、5人、4人未作回答。2001年一栏 ,第一项至第二项分别有5人、4人、6人、6人、6人、6人、4人、5人、5人、6人未作回答。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改革都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每个人的利益,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自然也在其中。一项改革能否实施取得成功,取决于能 否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领导干部作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对改革的拥护程度、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改革的成与败。从调查的结果和平时的观察、分 析来看,笔者认为在改革的利益关系问题上有四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一是由于改革对他们带来的好处程度不一样,执行改革政策和落实改革政策的情况可能就不一 样,这样会造成各地区、各部门改革进展的不平衡。二是作为调整利益关系的改革还会使一些人失去既得利益,这些人可能会以各种方式阻挠和反对此项改革的实 行。情况严重者,可能使某项改革中途夭折。因此,任何一项改革在时机基本成熟时,一要坚决、果断、大胆,二要慎重、稳妥,特别是要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科学的估计,并预备有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它。三是由于改革的效果是预期的,与个人的利害关系难以确定,而且因人的认识水平的差异,对改革的 认同程度也不一样,这样,每项改革对个人利益的影响在一部分人那里都会存在“说不清”的情况,有的甚至高达46.1%,如“企业改革”。这种现象的出现尽 管是很正常的,但会给改革的实施带来不小阻力。因为不可预见,大大影响了人们改革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宣传、发动、解释工作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四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对领导干部有益处的,对老百姓不一定无益,反之亦是。因此调查结果中比例的高与低,并不代表某项改革政策的好与坏。对一项改革政策的 评价,一要看与其它改革的配套情况,二要看是否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看是否合乎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潮流。必须使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 全局上认清改革的伟大意义,并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贯彻和实施。



  阅读:405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