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分析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4312 次

   一、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意义

  社会分层结构 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 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 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作为轮训、培训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培养马克主义理论骨干的 中央党校,在许多班次和一些重要的专题讲座上,都开设了“我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问题分析”这一讲题,每次授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领导干部们对此表现出 了很高的热情和期待。为什么社会学的一基本问题会成为领导干部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成为了全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再进一步说开去,为什 么每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人都特别重视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变化,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为什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 构成的新变化做出新的总结、新的概括,并将此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要求大家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归纳起来,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它是关系到我们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社会的变化最终体现为人的变化,体现为各种 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的分化与重组,由此引起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因此,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密切关系到我党的阶级基础能否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巩 固,关系到我党的群众基础能否继续扩大,关系到我党的社会影响力能否不断提高。而上述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这个基本问题,关系到在这个党领导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事关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命运的大问题。

  2.它是了解国情和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

   国情的内涵非常丰富,了解国情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大分化、大重组、大整合,反映在社会成员那里,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地 位和身份的变化,包括人的收入水平、社会声望、职务升迁、教育水平、价值取向等。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当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最终通过人的发展 来体现时,由各种不同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自然是了解国情、科学判断一个社会运行状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种分析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深 化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有利于始终围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组织各项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有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升级。

  3.它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调查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 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 从建党初期到建国初期,从“三大改造”的完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都根据每 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各项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建党初期,毛泽东同志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于1925年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建国初期,我们党对当时我国社会各 阶级的基本状况和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科学分析,明确了谁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基础这一关键问题。1956年,当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又及时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阐明了什么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 之后,我们党在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彻底纠正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的错误认识,平 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调动和维护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解决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 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地位在大变革过程中的激烈分化和重组是这一变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我们对此问题能否作出新的分析和概 括,关系到对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判断。

  4.它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调整各阶层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各个阶层、群体的现实情况,弄清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预测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得 到一个动态静态相结合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图谱。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体现为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而搞清楚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 与具体机制,明了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冲突的状况,有利于把新时期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化、清晰化,有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把握方向,从而为化 解矛盾、消除冲突,为调整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构建新型的社会整合机制,为社会稳定做出切实努力,为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共十 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来实现。

  5.它是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划分阶层决不是为了激发各阶层之间的矛盾,造成各阶层之间的对立与隔阂,而是通过对阶层结构的分析,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向上流动、升迁的机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怎样分析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

  面对二十多年来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看法。以往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有两种理论和方法:

   第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为依据,但由于对“阶级”概念的理解不同,具体划分时彼此间存在差异。有的认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持此观点的人引 为经典的是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否则就很难理解我们曾经为什么可以根据人的不同意识、思想划分出不同的阶级来;有的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不仅包括了劳动占有关系、社会分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程度,还涵盖了这些成员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整体利益并建立起全国性的政治组 织。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在对社会成员作具体的阶级阶层划分时,出现了一元或多元的划分标准。

  第二种主要理论是以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著名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社会学家,主张根据财富、权力、声望三要素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三者分别代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即“名、 利、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他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稀缺的有价资源,所以人们才“求名、逐利、争权”。但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 且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分层标准,具体操作时,究竟应该以哪一个为轴心,取决于当时的研究需要和特定情势。

  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理论 与政策的是毛泽东。他在战争年代形成的社会分层思想,解放以后基本上被沿用下来。毛泽东十分重视各阶层的政治态度,同时指出这种态度又往往深受他们各自经 济利益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提出,毛泽东是用双重标准进行社会分层的。用经济标准分层是为了明确他们在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政治标准分层是为了 解决好依靠谁、团结谁和打击谁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例如,他将贫农、下中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和小贩在经济上归为半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将他们视为革命的同 盟军;将城市工人、农村雇农在经济上视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则看作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用阶级分析、阶层分析、群体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的。

   为什么要采用以职业为主的多元标准来分层?因为阶层分化是通过职业分化去完成的,社会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收入来源、社会 地位、权力大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等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人们的社会职业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职业分层与经济分 层、权力分层、声望分层、教育分层等多种分层方法可以统一起来。人们在谋职择业时的艰难选择,充分表明了他们选择的职业和将要从事的工作对他们生活境况和 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而且,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所做的各种调查与分析,大多数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们基本的职业划分为主要思路和重要 前提的。

  在这里,阶层与群体是一种由大到小的涵盖关系,每一阶层又可划分出若干群体。但是在一种并列的同为阶层的序列中,有的阶层 的规模可能还没有其它阶层中一个群体的规模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划分阶层的标准和划分群体的标准是稍有区别的,前者依据的主要是与各种利益有关的因 素,这些利益,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地位、权力、生活方式等在一定条件下被整合起来后,就会形成具有同质同构性的群体。群体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 位,其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强,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也大致相同。群体的数量取决于它所属阶层的规模、属性和阶层内部结 构的分化程度。如改革开放前的农民阶层,尽管规模很大,但分化小,彼此间差异不大,内部结构也很简单。

  三、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描述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历史变迁,一次发生在建国初期,当1956年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原来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变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 识分子阶层)。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变迁的动力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二是政治因素成为社会分层的主导因素;三是制度因素中的身份制、户籍 制、单位制对社会成员的分层影响很大;四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处于停滞和不变状态。第二次大变迁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表现为:农民的比例明 显下降,内部分化迅速;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不少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为代表,恢复和新产生了一些阶层和群体;许多人的职 业、身份经常变动,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使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仍处在不稳定状态,这种流动性、不稳定性和界限的模 糊,在体制转轨时期,显然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象征。

  由于研究者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划分的标准不一,对今天中国 社会阶层变化的总体概括的观点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二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2)二个阶级三个 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人企业主阶层;(3)三个阶级三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个体劳动者阶级和知识分子 阶层、雇主阶层、管理干部阶层;(4)四大阶层,即干部阶层、工农阶层、企业家阶层、知识阶层;(5)三形态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由基本阶 级(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特殊阶层(总体上属于工人阶级但又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非基本的社会集团(如个体劳动等)构成;(6)利益群体结构论, 根据共同的利害关系与要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划分出了七个群体: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亦工亦者与企业家群体。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 学院提出的十个阶层说,等等。

  笔者根据前面确定的阶层结构分析方法、分析路径和以职业为主的多元划分标准,将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划分为八个阶层和三十多个群体。

   八大阶层是指: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私有私营者阶层、管理者阶层、防卫阶层、社会底部阶层和其它阶层。上述阶层及其所属群体,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一是原有的,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二是恢复性的,即以前有,后来取消,现在又出现的,如个体户;三是新产生的,如农民工、股民、自由 职业者与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限于篇幅,下面对这些阶层及其所属群体略加描述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状况变化的总体概貌。

  1.农民阶层

  农民是指农村的全部劳动力。农民阶层由农业劳动者群体、农民工群体、乡村私有私营者群体、雇工群体、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乡村管理者群体、农村知识分子群体、家务劳动者群体等八大群体组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变化最引人注目,农民的分化最显著,多样化的从业人员取代了清一色的种田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强烈的致富愿望、宽松的 政策环境和比较利益的引导下,摆脱土地、身份与传统的束缚,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去寻找致富机会和施展自己才干的新舞台。

  今后我们应当密切注视、跟踪研究影响农民阶层分化的一些主要因素,如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要密切注视未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民职业分化的主要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私有私营者群体等。

  2.工人阶层

   工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工人阶层由工人操作者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服务性工作人员群体、城镇私有私营者群 体、离退休人员群体、待业者群体、其它经济单位的职工群体(指在联营经济、股份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 员)和工人管理者群体等8大群体构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底,全国共有职工1125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7878万人, 城镇集体单位1447万人,其它单位1935万人,均比1999年有所减少。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是“由于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相对于农民阶层的变化而言,工人阶层内部结构的分化与发展 还较慢,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相对于农民阶层的变化而言,工人阶层内部结构的分化与发展还较慢,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职工队伍总量已占从业人员的一半,队 伍不断壮大;队伍的技术构成、知识含量加大,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内部分化加快,符合市场经济要 求的队伍一体化过程日益加强;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比重下降,其它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二产业职工人数比重下 降,第三产业职工人数比重上升;私有私营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很大发展;工人的流动渠道开始由单一型向多样性转变;由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原因,一些 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职业选择与自由流动的空间有所扩大;生活水平持续上升,拥有各种资产的职工人数逐渐增多。但是在工人阶层中,还普遍存在着机 会不均等,劳动投入与报酬不一致,职工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困难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社会保险进展缓慢,下岗后难以再就业,拖欠工资和医疗 费严重,患职业病和受工伤的比例较高,职工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合同的终止与解除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劳动争议案件,职工资本权利失落等一系列新的现象和问题。 因而,他们目前对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养老保障、工资改革和职工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

  3、知识分子阶层

  知识分子阶层可以分为三个群体,即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包括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人员)、教学科研人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知识分子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与专业水平的,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发现、积累、应用和传播的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 劳动者。他们在受过相当的教育和训练后,掌握了比较专门的系统的知识,从事不同于其它阶层的特殊职业。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的良知,是创造和传播文化 的核心人物,承担着发展教育、科学、艺术、道德的特殊使命。他们身处社会当中,却又时刻以一种建设者、批判者的态度,对社会保持一种警觉,与世俗社会保持 一定距离,从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导引和推动着社会朝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关于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我们党对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主要是围绕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来展开的。在今天,是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看待的,而且因为知识分子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含行政机关)有2165.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55.1万人,农业技术人员67.0 万人,卫生技术人员337.2万人,三者相加共有957万人。就教师群体而言,2000年有专任教师1090.5万人,有科研人员27.5万人。从大中专 院校的在校学生群体来看,2000年大中专院校共有在校学生1045.6万人。大中专学生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对社会发展起着特殊的促进作用。

  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到来的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将会加速发展,内部还会出现新的较大规模的分化与重组,并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效果优良之目的。

  4、私有私营者阶层

   它由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含个体工业者)两个群体组成。私有经营者是指生产资料与产品私有,独自承担风险、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私有私营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庞大的私有经营者队伍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私营企业这一部分而 言,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快。它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形成相当规模。据统计,1999年6月底,全国登记的私 营企业主为281万人,雇佣员工1503万人,经营着128万多家各类企业。 1999年底全国共有个体企业612.68万个,创造工业产值22928亿 元。目前在全国富有者中,最具典型、渐成气候、已成板快、最受关注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二, 发展势头好。

  第三,社会声望有了很大提高。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 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私营企业从“改造、消灭”到“不要急于取缔”、“允许存在”,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 分”,认识、实践上的一次次深化与升华,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阶层在进行第一次创业和实现第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5、管理者阶层

  该阶层由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两个群体构成。中国的干部分层与中国的行政分层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曾经将干部分为30个级别,不同级别享受不同待遇。这种分层后来成了其它社会分层的基础,即所谓参照实行,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官本位制。二十年来,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干部就是管理。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管理,离不开管理者。1999年底,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人数已到达 1088万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例跃居两位数,达到10.82%。据统计,我国历代官民之比:汉代为1∶7945,唐代为1∶3927,清代为 1∶911,今天已达到1∶30。国家机器已越来越庞大。需要指出的是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要视各部门、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科级干 部在县级权力较大,在中央各部委则属一般干部和科员。随着干部“四化”进程的加速,管理者阶层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党群关 系、干群关系仍然趋于紧张。据有关调查,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腐败问题仍然是群众最关心、最痛恨的问题。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在一次次机构改革中的反复膨胀也 降低了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当本着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予以重视,从而真正使管理机关和管理者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中坚作用、 表率作用。

  6、防卫阶层

  它由军人群体和公安、安全、武警人员群体等两个群体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 是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秩序,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军人是军队中有军籍的人员,军队是从属于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执行政治任 务的武装集团。目前250余万人规模的中国军人根据既定的编制方式组成了一个等级严密的层级式的集团结构,全军由七大军区和四大兵种组成。军人的物质待 遇、价值观念、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与非军人的情况有较大差别。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外,公安、武警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即维护社会 秩序,打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是党中央对他们的要求。全国现有公安人员 130多万,是特殊战线上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7、社会底部阶层

  此阶层由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罪犯群体等五个群体组成。在一个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尽管他们的人数在社会成员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其特殊性却总使他们成为社会、特别是社会管理机关或控制机关关注的重点对象。

   就贫困群体而言,在我国,曾由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331个,到2000年底尚有3000万农村人口需要脱贫,而且脱贫难度越来越大。因下岗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城市贫民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目前城市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处在贫困线以下的有上千万人口。《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城镇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65.9万人。从传统救济情况来看,1999年农村贫困户得到救济的人数为1659.8万人,城镇困难户得到救济和补助的人数有 157.1万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贫困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在经济持续快速发 展的同时,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对此已高度重视,并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消除贫困。

   关于残疾人群体,我国目前对残疾人的界定范围是:四肢不全的、失明的、耳聋的、不能说话的和精神有问题的。目前全国共有约6000万残疾人,他们由于特 殊的身体情况,缺乏象正常人一样谋生的条件,因此,他们中很多的人生活相当艰难,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中国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大努 力,中国残联为此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使中国的残疾人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

  关于罪犯群体,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犯罪形式、犯 罪手段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越来越智力化、团体化、年轻化、流动性的特点,农村案件、涉外案件上升也很快。目前,社会治安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毒品犯罪、青少年犯罪、农村刑事案件的持续上升、境外黑社会组织向内地渗透等突出问题,更是为百姓和管理部门所关注。 8.边缘阶层

  主要是指在阶层归属上具有很大交叉,但其内部所属群体又具有很大的同质同构性的社会成员共同体。在群体特性上它们具有较大的边缘性、交叉性、临界性和新生性。现阶段这一阶层主要包括股民群体、中介组织者群体、自由职业者群体和腐败者群体等四个群体。

   股民群体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群体,其成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据有关方面初步统计,2000年上半年中国股民人数已达到5000多 万。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外国投资家认为:今后三到五年,资本市场的改革会看到新的曙光,五年之内,预计中国会成长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股票市场,资本总额甚至 超过日本市场。专家预计:到2005年,中国将会有5000家上市公司,而目前A股市场只有大约1200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上的资本将会远远超出国民生 产总值的100%。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突破3万亿人民币。毫无疑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中,股民群体将 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群体:该群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以公平、 公正的中介人形象参与社会的各类中介活动,是中介组织的最大特点。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有利于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从体制上割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 “脐带”,它是政府与企业联系的媒介,是市场体系正常运行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规范企业和市场行为的重要力量。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它们的服务、协调、沟通、公证和监督的作用。目前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官办”的多,“民办”的少,等等。今后要在提高认识、健全体系、明确定位、完善制度、强化功能、培养人才上多下功 夫。

  自由职业者群体。它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一个新群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择业越来越自由的一个直接成果。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 是:其成员没有单位,不占编制,工作方式与报酬和对方临时商定。他们中有的是记者,有的是编辑,有的是自由撰稿人,有的是推销员……。自己职业者是市场的 润滑剂,是努力发挥自己潜能的一个良好选择。面对目前仍未彻底打破的各种流动壁垒,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供需之间的严重失衡,面对学非所用的无赖,面对各 种诱惑与刺激,自由职业者群体将会有一个蓬蓬勃勃的发展。

  四、怎样看待收入差距与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新的矛盾

  1、对中国收入差距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就个人而言,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机会、基础不同,以及国家的鼓励对象、分配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二十多年来,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从地区来 看,人均GDP的地区差距也在继续扩大。中国科学院一份有关的研究报告指出:“80年代期以来省区市人均GDP分组变化趋势呈喇叭型,即高收入组与低收入 组扩大,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明显” (见《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28日第4版)。从家庭收入来看, 1993年中国年收入超5万元的 家庭有530万户。城镇居民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收入的差距已由1990年的2.9倍,扩大到1995年的3.8倍(见《北京经济 报》1998年5月12日)。1998年中国城镇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5%的困难户家庭每人全部收入之比为4.95:1。

  ……

  总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呈扩大趋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个别群体或某些阶层中的一部分人的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都在下降,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还在继续恶化。城市居民中出现的新的贫困群体 和越来越多的需要救助的现象,都表明因种种因素引起的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在不断扩大。此外,工资相差无几,收入悬殊甚大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注意。正是各种 各样的“隐性收入”、“利息收入”、“资本收入”、“风险收入”、“非法收入”等情况,在市场规则、法律法规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它们越来越成 为扩大收入差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且还伴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给社会的公平、公正形成很大冲击。

  国家税务总局一位负责人 2001年8月指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是:一是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二是收入差距 明显扩大。目前我国基尼尼系数约为0.3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警戒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都较为突出;三是个 人收入分配隐性化、多元化。腐败和违法现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非法交易、贪污受贿或以权谋私的现象存在,成 为各种黑色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低收入群体在逐步扩大,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群增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利 影响。上述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

  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一位负责人撰文认为:“收入分配领域开始出现利益关系失衡现象,其中有些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总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已由1988年的0.341扩大为2003年的0.448;

  二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真实收入差距已扩大到5――6;

  三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宁夏的2.28倍,农村居民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贵州的4.25倍;

  四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2003年19个行业门类中,最高的行业,其平均工资是最低收入行业的4.63倍,如果考虑到工资外收入,其差距更大。

  五是城乡居民财产总量增加,但分布差距较大。2002年6月末,10%的最高收入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相应比例仅为1.4%;

  六是城乡弱势人群,生活艰难。以家庭人均年收入869元为标准,初步解决温饱但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5825万人。城市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依靠最低保障生活。城乡贫困人口生活十分困难。

   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收入差距还会扩大。这是因为:(1)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收入差距已经具有一定惯性,不可能、也不能用行政的强制手 段将其拉平。(2)财富较多的拥有者决不会满足“小富即安”的现状,必然要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在收入档次上实现新的突破。(3)低收入者或处在贫困阶层 的人因只能维持生活,无积累作发展后劲,只能原地踏步,而相对于收入在不断增加的人来说,他们的相对收入、消费水平在下降。(4)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破产 等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下岗、失业,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收入。(5)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个人的不同素质、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可能同步富 裕的现实事实上为扩大收入差别、拉开收入档次提供了前提和条件。(6)中国加入WTO后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和各阶层面临的不同机遇与挑战,为各阶层、 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声望的升降提供了很多变数,其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清晰。

  2、收入差距扩大,是好是坏

   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是人的积极性和潜力不断发挥的过程,是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走向充分体现个人的能力与价值的过程,走向公正与公平 的过程。那么收入上有差距,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呢?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笔者认为,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即要坚决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又要防止贫富差距 过大,避免社会震荡。那么,为什么在这个问题存在这样大的分歧呢?根据理论探讨和现实情况,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现实的理论勇气问题, 二是分析方法与判断标准问题,三是心理、情绪问题,四是富有者收入的合法性问题,五是国家调控能力与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或基本解决 了,就可以在心平气和中,在打破平均主义与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条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道路,即只是富裕程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共同富 裕的道路。

  3、对收入差距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1)四个重要概念其及相互关系。收入差别、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与新的有产(资产)阶级;

  (2)同步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

  (3)先富的前提条件与实际执行中的误差问题;

  (4)收入悬殊与两极分化的临界点问题;

  (5)目标与过程、与手段的关系;

  (6)收入悬殊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问题;

  (7)国际比较。

  关于收入差别、贫富悬殊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敏感的问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视而不见和危言耸听都是科学研究的大敌。

  4、新时期阶层矛盾的表现与解决思路

  (1)特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更广泛、层次更深刻、状态更复杂、方式更尖锐、对象更具群体性。

  (2)阶层或群体性矛盾的主要表现:市民与农民的矛盾;先富阶层与贫困阶层的矛盾;干部阶层与其它阶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雇主与雇工的矛盾。

  (3)解决思路

  目的:把人民的利益协调好、维护好、实现好,把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思路:明确发展思路,树立整体观念,消除制度障碍,实现自由流动,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分化动力,区别不同阶层,制定具体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正,搞好结构调整,整合重大关系。

  五、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特点与走向

  (一)发展情况与特点

  中国社会阶层状况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力度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目前它仍处在快速的分化与重组之中,其主要特点是:

  1、阶层分化与重组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其中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

  2、从政治分层向以经济因素为主的分层方向转变

  3、从封闭向开放、从刚性向弹性转变

  4、从先赋性向以自获性为主转变

  5 从阶层之间的歧视向相互尊重转变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各阶层、群体要素之间的整体发展错位

  8、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新的阶层和群体

  9、社会阶层结构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但其结构仍不稳定

  10、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

  (二)演变趋势

  1.分化与重组的动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演变方向将朝橄榄性、合理化、有序化发展

   3.未来的四个主要制约因素(政策因素 制度障碍 体制阻力 观念影响 方向不明)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强调共同富裕、强调各阶层人民 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同时,必须密切注意大变革时期各阶层的变化情况,正视其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利益关系调整后出现的种种失衡,从而在科学的 认识与动态的调整中,较为平稳地实现中国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结构与群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阅读:431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