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民生至上就是“福利至上”吗?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4011 次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 长使我们很自然的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越来越有尊严、越来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有工作 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民生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创造与享受、效率与公平之关系的重要性。民生至上就是要把老 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命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刚刚结束的“两会”,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了会议的重点和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很多的具体措 施,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从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出发,为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 点,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去年增加58亿元;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用于安排“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 比去年增加520亿元,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百姓福利,扶助弱势群体,建设新农村等,己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和切 实行动,但是,民生至上是不是就是给钱给物搞照顾呢?是不是就是讲共享、多给福利、搞利益均沾甚至福利至上呢?现在一讲到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分配方式 不合理之类的话题,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联想到这些方面。顺着这样的逻辑,我们有可能从特定条件下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走向另一种偏颇,即“公平优 先,兼顾效率”,这种情形导致的一个后果必将是蛋糕越来越小,共享越来越少,分配越来越难。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民生至上等同于福利至上,要把民生与福 利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认识上进一步搞清楚。

  重视民生要重视福利,民生问题包括了福利问题。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提供资金 和服务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者的生活质量的一种制度安排。讲民生问题不能不讲福利问题,它体现的一种人文关怀,是对财富的一种再分配,体现的是政府的一 种责任,它使全体成员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不论是健康的还是残疾的,不论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人都不是万能的,总有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方面,特别是对那些 因年老、疾病、心理或生理残疾而出现生活困难的,政府应向他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西方的福利思想源远流长,其实践也很丰富,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 中就强调要保护孤寡;1948年英国就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出台了各种社会福利法案,目的在于保障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失业和污染的权利。 今天的西欧、北欧和美洲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走福利国家之路,他们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把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为全体人民可以共享的 权利。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老助残、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先秦儒家就提出了“使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福利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内容越来越广泛,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人民创造了这些财富,社会 主义的致富应当是全民共同致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好的执政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全体人民,这也是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让全体社会成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病有医,老有养,有劳动能力者有活干。这就是 民生,这就是老百姓之生活、之生计,要做到这一点,国计必须反映民生,改革发展的成果应当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这还不仅仅是因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了改 革发展稳定的成本。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尽管这是最朴素的表述,却是问题的根本。因此,大力改善民生,让福利的阳光普照大地,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举,也 是改革发展大局所需。

  重视民生要重视福利,但不能搞福利至上。福利问题对于改善民生很重要,假若把福利等同于民生,等同于民生至上, 等同于一切,就会把福利绝对化,这种把福利推向极端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把福利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乎,一种改革政策好不好,就看它能否带来 福利,能否使福利最大化,这种思维定势带来的是为福利而福利的社会政治空气。在这种氛围下,一个单位如果福利不好,就是这个单位或这个单位的领导不好。如 果谁能给我们房子,经常给这发那,就会被认为是有能力的领导,人们等着盼着,希望福利社会早一天到来。如果整个社会笼罩在福利至上的气氛中,,人们的依赖 性就会越来越强,社会就会丧失活力。福利是一个很刚性的东西,它只能增加和不断提高,而不能减少和降低,就像我们的工资一样。西方发达国家在谋求福利型社 会的过程中,由于崇尚福利至上,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巨额的福利开支包袱,一方面人们的期望愈来愈高,另一方面政府日益感到力不从心,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创造财 富的热情在消减,于是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主张多管齐下来解决百姓的民生福祉问题。因此,我们重视福利,强调福利对于民生的重要性,但要讲条件,讲国情, 讲发展阶段,要考虑福利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决不可以搞福利至上论。

  重视民生要重视福利,福利所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共享的理念,但仅有 共享是解决不了民生问题的,还要共建。各尽其能、共同建设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需坚持的基本原则。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 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 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享与共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 础,共享是共建的自然结果。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问心无愧地去分享。无任能力高低,创造大小,只要用心了、尽力了,就了 不起,就有资格去分享。好逸恶劳者、消极懒惰者从来就为社会所不止。中央提出发展是主题,是第一要务,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 迸发,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建设,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为了提高综合国力,为了把蛋糕做大。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 享,发展的成就也只能由全体人民共同去创造。共享与共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彼此促进,缺一不可。

  强调民生至上,解决民生问 题,要处理好民生与福利的关系,必须认清和消除几个误区:一是认为民生问题就是花钱,就是支出,就是消费。其实民生问题也是一种生产和生产力,也能创造效 益,创造一些无形的巨大的效益。如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如果解决好了,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还可以增加人民收入,减少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为 改革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社会保障看起来是一个只花钱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它,养老、失业、医疗等一系列问题永远会成为我们的后顾之忧,就无法放心去建设, 就会耽误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我们的收入都不敢用来消费,用消费促进生产的目的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社保也是一种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经济与社会能否 协调发展,社保状况是其重要体现。二是认为改善民生主要是施行社会救济,就是施舍,就是旋仁政给好处。社会救济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决弱势群体 生活问题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改善民生必须要拿钱,要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对我国8300万残疾人的照顾问题,落后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但这不 是施舍,不是送礼包,而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政府份内的事,目的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 政为民,坚守公平正义之现代政治理念的要求。三是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事,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事。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要起主要的关健的作用,中央政府 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安排,这一点不能含糊。政府的职责就是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要承担起责任,从管制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 正在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解决民生问题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还要发挥基金会、研究会等各类社会团体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唤起工农千 百万,同心干”,历来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同配合,去共同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各级政府、 各个部门要主动配合,不能与民争利,部门间不评搞利益争夺,不能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钱 “跑冒滴漏。”为此,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监督,实施问 责,做到政令畅通,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



  阅读:401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