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领导干部对2003年社会形势的八点看法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4164 次

   领导干部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社会形势的看法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各类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的基本看法,2003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 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 83.5%。这次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是:(1)所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占33.6%。中部地区占37.9%,西部地区占27.6%,没有回答的占 0.9%。(2)职务级别:地(厅)级占75.9%;处级(被调查者为县委书记)占24.1%。

  1.对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好于2002年

   领导干部对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是:5.2%的人认为“非常好”,79.3%的人认为“比较好”,14.7%的人认为“一般”,0.9%的 人认为“很不好”。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合计为84.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2002年的72.2%,它表明中国的社会形势在2003年有了新的 好转。

  2.对2003年改革的总体评价好于2002年

  71.6%的人认为2003年的改革“进展 正常”,1.7%的人认为“进展太快”,25.0%的人认为“进展太慢”,0.9%的人认为“没有进展”。2002年调查时认为当年改革“进展正常”的只 有63.9%,本次调查则高出2002年近六点百分点。与此相反,回答“没有进展”的则比2002年少了约六个百分点。

  3.对2003年各领域工作进展情况的评价:“扩大对外开放”进展情况最显著,“调整收入分配”最不显著

   2003年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工作进展,同以往的调查一样,各项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甚至停滞不前和有所后退。本次调 查用“显著”、“不太显著”和“很不显著”三个梯次对2003年包括抗击非典、惩治腐败、调整收入分配等19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领导干部对2003年各领域工作进展情况的评价 单位:%


  注:0.9%的人未填写。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

  (1)持“显著”评价超过60%的有五项,它们依次是:“抗击非典”(89.7%)、“保持经济增长势头”(85.3%)、“扩大对外开放”(81.9%)、“处理国际事务”(75.%)和“推进理论创新”(61.2%)。

  (2)持“显著”评价未超过15%的工作有五项:它们依次是:“调整收入分配”(2.6%)、“改革国有企业”(8.6%)、“解决失业下岗问题”(10.3%)、“深化机构改革”(12.9%)和“推进医疗制度改革”(12.1%)。

  (3)在“不太显著”一栏中,评价超过70%的有两项工作:“建设精神文明”(75.0%)和“改革国有企业”(81.0%)。

  (4)超过15%的人认为工作进展“很不显著”的有五项:“整顿社会治安秩序”(15.5%)、“推进医疗制度改革”(19.0%)、“解决失业下岗问题”(19.8%)、“深化机构改革”(25.0%)和“调整收入分配”(29.3%)。

   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工作进展是否“显著”一栏中升降幅度超过10%的有七项,其中上升的有“惩治腐败”(从26.3%升至38.8%)、“减 轻公民负担”(从15.0%升至31.0%)、“推进理论创新”(从51.0%升至61.2%);下降的有“整顿社会治字秩序”(从32.3%降至 15.5%)、“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从30.1%降至16.4%)、“打击走私”(48.1%降至38.8%)、“推进医疗制度改革”(从28.6%降 至12.1%)。在“很不显著”一栏的评价中,工作有明显进展的有三项:“调整收入分配”(从46.6%降至29.3%)、“惩治腐败”(从22.6%降 至10.3%)、“改革国有企业”(从20.3%降至9.5%)。工作下滑最突出的是“整顿社会治安字秩序”,对此进展认为“很不显著”的评价从6.8% 上升到了15.5%。社会治安关系百姓安危和生活质量的好坏,领导干部对此不满意度的大幅上升,需要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被访者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2002年有明显上升,但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的看法有较大差异

   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领导干部对2003年自己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评价是:有6.9%的人认为“上升很多”,高于 2002年的2.3%;有64.7%的人认为“略有上升”,明显高于2002年的51.5%;27.6%的人认为“基本持平”,低于2002年的 43.6%;0.9%的人认为“略有下降”,低于2002年的3.0%。

  从不同地区、不同领导级别的交互分析来看,对居民实际生活水 平的判断存在差异。就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和西部的评估要高于中部,前者认为“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比例约为75%,后者只有65%。有趣的是东部沿 海地区的39名领导干部中没有人认为他们所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上升很多”,是采取了保守的估计,还是确是如此,作为先行发展的沿海地区,这一现象值得 进一步研究。就不同职务级别而言,作为处级干部的县委书记的估计要高于地(厅)级干部,前者认为他们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占 89.3%,而后者(即地厅级)只有65.8%,两者相差近二十四个百分点。而且在高档位的“上升很多”一项中,县委书记的估计要高出地(厅)级干部十个 百分点,分别为14.3%与4.0%,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详见表2。

  
表2 对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判断 单位:%


  5.谁是改革中的最大与最小受益者?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

   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改革中会有升有降,受益会有大有小,由此引起的种种矛盾也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本次调查结果显 示,演艺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是近些年来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认同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4%,视点非常集中。这一情况与我们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高 度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第三位的选择中,作为近年来改革中受益最多的人群,国有企业干部、三资企业员工和知识分子也被列了进来,认同比例均在 10%以上,有的接近40%。

  对近些年改革中受益最少的群体的判断,仍然是“务农农民”,认同比例达到了23.3%。这是连续多年来 的调查在此问题上认可比例最高的,2000年也只有10.9%,2001年为16.7%。务农农民的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三农”问题的 真正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这一大局。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中“受益最少”小的一栏里,除23.3%的领导干部认为是“务农农民”外,还有 37.2%的领导干部认为是“其他”人群,具体究竟是什么人群(已列出的十大人群之外),尚待进一步的调查分析。  6.“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稳定”和“人心稳定”是衡量社会形势是否稳定的最主要标志,但不同地区的干部侧重有异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追求动态意义上的积极的稳定更是我们致力的目标。对于运行复杂的社会系统来说,怎样衡量社会形势的稳定性呢,本次调查从 8个方面给出了指标,由被调查者依重要性选择两个最重要的指标进行判定。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位的选择因素中,依据选中比例的高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6.09%)、“政治稳定”(16.4%)和“人心稳定”(14.7%)是判断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三大因素。这一结论与几年来的调查结果高度吻合。在 第二位的选择中,列前三位的与上面的第一选择相同。但同时也把“治安秩序稳定”、“生活水平稳定”与“就业稳定”放在了重要位置。而“领导班子”与“物 价”是否稳定始终未成为衡量社会形势是否稳定的重要标准。

  从不同地区领导干部的态度分析,在已选定的三大因素中,西部地区的更强调 “经济持续发展”(56.0%),比东部地区高出了近2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更重视“政治稳定”(14.7%),比西部地区高出了约8个百分点。中部地 区的领导干部持居中的态度。不同的发展水平生长出了不同的稳定观念。我们对此的解释是:东部地区的先行发展需要政治稳定来保障,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必 须有“经济持续发展”来支撑。

  7.收入差距、失业和腐败是2003年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

   2003年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的第一年,领导干部在对社会形势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认为2003年的社会形势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 严重问题。调查问卷中,我们列出了十六个问题,请被调查者依问题的严重性程度依次排出四项。调查结果表明,在显示严重程度的第一位的选择中,“收入差距” 问题是2003年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列各项问题之首,选中率达到26.7%。排在第二、第三、第四位的是失业、腐败和地区发展差距。这一排序从 限选四项的选中率来看,也是位居十六个问题的前四位。而“物价”、“自然灾害”、“法轮功现象”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工资”,只有极个别的人认为是严重的问 题,选中率均未超过3%。详见表3。

  
表3 领导干部对2003年社会形势中存在的问题的判断 单位:%


  注:限选四项,并依严重性程度排序。1.7%的人未回答。  8.近年来调整各种重大关系的情况有进有退。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调整得最好,各主要人群之间的关系离协调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调整、改变了原来的各项重大关系,这是发展的要求。但在调整各项重大关系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关系的调整尚未到位,有的甚至刚刚开始。近 些年来,我们调整各种重大关系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调查问卷中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关系,请被调查者分别就这些关系的调整情况从“变化不大”、“更协调了”与 “更不协调了”三个方面作出判断。调查结果详见表4。

  
表4 领导干部对近年来调整重大关系的看法 单位:%


  注: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有0.9%、2.6%、3.4%、1.7%未作回答。

   表4显示,在“更协调”一栏里,有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更协调了(52.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协调了 (50.0%)。位居第三、第四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8.8%)和“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21.6%)。认同率最低的“各主要人群之间的关 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它们的选中率均只有(10.3%)。看来充分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道德建设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各主要 人群之间的关系也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更大程度的改善。如果将这两大关系联系起来看,它们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反映出的是一个问题,即物质文明建 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一手硬与一手软的问题近年来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在“变化不大”一栏里,认同率超过50%的有四项:“各项改 革之间的关系”(71.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66.4%)、“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62.9%)、“城乡关系” (58.6%)。当改革进入攻坚和全面推进阶段,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显得特别重要;当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被提上日程并 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领导干部眼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大”的情况,必需得到改变。

  在对“更不协调了”的判断中,“各主要人群之 间的关系”被排在了最突出的第一的位置,认同比例达到了42.2%;紧随其后的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34.5%)。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的是“城乡 关系”(25.0%)、“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23.3%)和“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21.6%),它们的选中率均在20%以上。社 会的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发展,在一个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里,处理好“各主要人群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健康运行 非常重要,而目前这种越来越不协调的状况将会加大社会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各项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列第二位的越来越拉大的区域 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区域之间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提出了“五个统筹” 的新的改革观和发展观,认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从体制这一根本 问题上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与领导干部眼中的各项重大关系调整的现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有些重大关系还在继续恶化, 从而使得中国在21世纪初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难和紧迫。

  



  阅读:416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