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九大判断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4143 次

   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的基本看 法,2003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 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83.5%。

  这次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是:所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占33.6%,中部地区占37.9%,西部地区占27.6%,没有回答的占0.9%;职务级别:地(厅)级干部占75.9%;县处级干部(被调查者为县委书记)占24.1%。

  从上述情况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地(厅)、县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的看法。与前几次调查不同的是,本次调查将县委书记纳入了调查范围,并对此作了交互分析。

  1.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超过90%的人“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越往东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地厅级干部比县委书记更有信心

   调查问卷中分五个层次调查领导干部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前景的信心,回答“充满信心”的占25%,回答“比较有信心”的占68.1%,回答“说不 清”的占2.6%,回答“信心不足”的占3.4%,“没有信心”的占0.9%。上述情况表明,超过九成以上的领导干部对未来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是 持乐观态度的,这是中国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良好的预期和心态也反映了领导干部们对现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肯定。上述调查结果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基本 相同,当时有93.3%的人对此“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

  从不同地区来看,越往东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越往西部地区,信心指 数越低。“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东部为97.4%,中部为85.4%,西部为84.3%。从不同职务分析,地厅级干部比县委书记更有信心,前者 为97.7%,后者只有82.1%,相差15个百分点。这一点,从我们对被访者的个别访谈中也明显地反映了出来。

  2.对2004年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预期,大大高于对2003年的预期。县委书记的预期大大高于地厅级干部

   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与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本次调查的结果是:认为2004年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会“上升很多”的 占6.9%,会“略有上升”的占69.8%,会“基本持平”的占22.4%,未回答的占0.9%,没有人认为将“略有下降”或“下降很多”。作为呼应,这 一情况与九成以上的人对改革发展稳定充满信心是一致的。作为对比,这一调查结果大大好于对2003年的预期。2002年的调查中认为2003年所在地区居 民生活水平会“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只有50.4%,而这次调查达到了76.7%,高出二十六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与西部的预期高出中部地区约十个百分点。就不同职务而言,县委书记的预期要大大高于地厅级干部,认为会“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前者占96.4%,后者为70.3%。详见表9。

  
表9 对2004年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升降预测 单位:%


  ①②③分别表示有0.9%、2.56%、1.1%的人未作回答。


  3.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条件,最重要的仍然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职务的领导干部对此的认识高度一致

   今后一段时期要保持社会稳定主要靠什么,问卷中为此列出了13个因素,请被调查者从中选出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并依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选择 中,居第一位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选中率达68%,连续几年来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居第二至第五位的是“解决失业下岗问题”(7.8%), “惩治腐败”(5.2%)、“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4.3%)、“调节收入分配”(3.4%)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4%)。总的来看,要保 持社会预定,一靠经济发展,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靠改革,特别是体制的改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一些稳定所需的具体因素、具体条件最终需要通过体制改 革来获得。详见表10。

  
表10 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条件 单位:%


  ①2002年未对此项作调查

   在如何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上,不同地区领导干部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区别。从不同职务来看,对此的认识也基本相同。由此看来,对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不同地区、 不同职务的领导干部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其实这一结论本身对于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致的认识才会有一致的行动,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4.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失业问题”首当其冲

   发展历来是通过解决问题实现的。中国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正视和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问卷中列出了14个问题,由被调 查者从中选择四个,并依重要性排序。在第一位的选择中,居前五位的是“失业问题”(24.1%)、“贫困问题”(19.0%)、“决策体制问题” (12.1%)、“居民收入差距问题”(12.1%)、“地区发展差距问题”(11.2%)和“腐败问题”(8.6%)。没有人选择“邪教问题”和“民族 分裂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已经引起广大干部的高度重视。贫困问题紧随其后,在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如果我们不是越来越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是相 反,这是有违我们的初衷的,也是无任如何也交待不了的。

  不同地区领导干部的回答有所不同,东部地区最看重“腐败问题”和“贫困问 题”,中部地区最看重“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西部地区最看重“失业问题”和“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从不同职务来看,地厅级干部选择的主要是“失业问 题”和“贫困问题”,县委书记选择的主要是“地区发展差距”和“失业问题”。不同的选择既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差异,也反映了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承担不同的 责任所面临的不同境况。

  5.对2004年改革的关注重点。“政治体制改革”依然最被关注

  中国改革已进入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推进的阶段。领导干部对2004年哪些方面的改革最关注呢?问卷中列出了12项改革,请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自己最关注的三项,并依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详见表11。

  
表11 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改革的关注点* 单位:%


  注:(1)2002年未对第10、11项作调查。(2)有0.9%的人未回答。

   上表数据显示,2004年领导干部最关注的是“政治体制改革”(30.2%),其次是“机构人事改革”(19.0%)、“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5.5%)和“国有企业改革”(12.9%),它们的选中率均在10%以上。上面的排序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相同。这一点表明,过去的焦点今天依然 是焦点,过去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其严重性、关注度并不低于过去。我们深知,任何改革不可能一撮而就,都需要一个过程,甚至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需要 引起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它是一个过程,就消极等待,甚至丧失进行改革的大好时机。关注改革固然重要,而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进行改革更重要。

  从三项选择合计的结果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机构人事改革”依次排在了前三位,且选中率均在40%以上,关注度非常高,这一情况与2001、2002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不同地区、不同职务的领导干部对2004年改革的关注重点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大的不同。


  6.今后一段时期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保持社会稳定”依然成为首选。不同职务的人看法有异

   改革越向前推进,遭遇的阻力越大,此时需要的动力也越大。今后一段时期靠什么来深化改革和保证改革的继续进行呢?问卷中列出了12个因素,其中一个为开 放式的选项,即“其他”。要求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按重要性顺序。调查数据表明,“保持社会稳定”仍然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中之重,是 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连续五年来的调查,对此的选择始终是相同的。如此高的稳定性和高选中率,充分证明稳定对推进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两者 之间其实是一对矛盾,因为改革必须打破原有的稳定和秩序,而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深化又必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怎样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既需要原则和规 范,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高超的艺术。

  在第一选择中居第二位的是“强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7.5%),居第三位的是“缓解 一些突出矛盾”(6.9%),居第四位的是“新的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6.0%)。从第二位的选择来看,“缓解一些突出矛盾”被排在了首位 (24.1%),2002年的调查结果也是这样,这表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复杂工程的改革开放,当我们在深化、扩大上做文章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一些已经 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并努力加以缓解和解决之。要知道,解决一些突出矛盾,这件事情本身也是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问题是绕不开、躲 不过的。

  
表12 今后一段时期顺利推进改革的主要因素*  单位:%


  注:(1)2002年未对第11项作调查。(2)0.9%的人未作回答。

   对顺利推进改革的关键因素选择,从不同地区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是选择“保持社会稳定”和“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且对每项的选中率大致相 当。从不同职务来看,地厅级干部的因素选择及排序与上面的相同;县委书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保持社会稳定”上(57.1%),只有3.5%的人选择被地厅 级干部排在第二位的“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这是一个值得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推断,在“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问题上,是不是职务 越高,感觉到越重要;而职务越低,由于种种原因,稳定的问题总觉得才是“唯一”的呢?对此有待作进一步探讨。

  7、政治体制改革要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扩大党内民主”最重要

   从对改革的关注到改革的顺利推进,再到具体的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调查是步步深入的。当向被调查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成效,取决于问卷中提供的 哪些因素时,“扩大党内民主”成为首选,选中率达35.3%,这是连续多次调查中比例最高的。作为第一位的选择,“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 (28.4%)、“处理好党政关系”(19.0%)和“改革决策体制”(6.9%)也被领导干部十分看重,认为这些因素对于有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分重 要。作为第二位的选择,排在首位的是“改革决策体制”。决策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如果出现失误、错误,将影 响全局。决策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源头性的问题,所以它像以往一样,仍然成为了领导干部十分看重的因素。

  从两项选择的合计结果看,对 决定性因素的排序与第一选择的排序一样。详见表13。由此看来,在现阶段,要使政治体制取得实效,“扩大党内民主”是重中之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 果没有真正的科学的广泛的党内民主,行政机构职能的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完成的,党政关系不可能真正处理好,决策的科学化也无从谈起。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 联系是我们在分析和实际操作时需要加以密切注意的,否则可能顾此失彼。

  
表13 政治体制改革要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单位:%


  ①2002年调查时为“改善决策机制”。

   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干部对政治体制改革要取得成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扩大党内民主”上,选中率高达48.7%。其次是“转换行政机构职能” (20.5%)。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反,最看重的是“转换行政机构职能”(46.9%),其次才是“扩大党内民主”(21.9%)。中部地区首选“扩大 党内民主”(34.1%),放在第二位的是“处理好党政关系”(25.0%),与东西部有所不同,但他们对前三位因素的选择都是一样的。不同职务的领导干 部对此的看法,无任是要素选择,还是排序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差异。这表明,地厅级干部和县委书记们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这一点本身其实就是使政治 体制改革富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没有上上下下的齐心协力,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变得十分艰难。

  8、改革与领导干部个人的利益得失。改革将带来好处的期望值整体上升,“受损失”的预期普遍降低

   改革会影响到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每个人的利益。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领导干部的因素是关键性的。他们对改革的拥护程度,在很大程度决 定了改革的力度、速度和向度;毫无疑问,领导干部群体是改革的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阻力。其中的原因虽然复杂,但肯定与他们个人利 益的得失有密切关系。为此,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题:“在哪些方面的改革中,您将会获得好处或有所损失”。我们列出了十项改革,请被调查者对每一项改革从三个 方面予以回答:即“会有好处”、“会受损失”和“说不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每项改革中,至少都有1/3以上的人认为这项改革将对他们带来好处。在 “有好处”一栏中,选中率超过50%的有七项,接近和超过70%的有三项,它们是“工资改革”(85.3%)、“住房改革”(70.7%)和“政治改革” (69.8%)。在确认思路正确的前提下,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选中率在50%以下的也有三项,即“医疗改革”(34.5%)、“企 业改革”(48.3%)和“金融改革”(48.3%)。在改革可能使他们“受损失”一栏中,“医疗改革”位居第一(31.0%),列第二、第三的是“社会 养老改革”(11.2%)和“住房改革”(9.5%)。在“说不清”一栏中,超过30%的人认为这些改革对他们是否有益、受损的有四项:“企业改革” (44.8%)、“金融改革”(42.2%)、“劳动就业改革”(41.4%)和“机构人事改革”(36.2%)。


  与2002年的调查比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对可能带好“有好处”的改革,选中率上 升最快的是“劳动就业改革”,从33.3%提高到了51.7%;在“受损失”一栏中,变化最大的“医疗改革”一项,从2002年的44.1%降至 31.9%;在“说不清”一栏中,起伏不大,升降均未超过八个百分点。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可能给领导干部带来好处的期望值在整体上升,“受损 失”的预期普遍降低,“说不清”的情况越来越少。对于改革和今后的工作来说,这应当是一个利好消息。详见表14。

  
表14 改革对领导干部个人利益的影响 单位:%


  注:(1)2002年一栏,分别有32、4人、4人、4人、4人、3人、4人、3人、4人、3人未作回答。(2)2003年一栏,分别有4人、4人、5人、4人、3人、3人、4人、4人、4人、4人未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在敏感而重要的利益问题上,既要考虑领导干部的利益得失和承受能力,更要考虑到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对改革的满意程度和拥护程度。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高居榜首

   我们已经实现“总体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现在我们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造福于十三亿民众的宏伟目标,在 领导干部眼中,有哪些主要问题要解决呢?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高居榜首(37.9%),认为它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位 居第二、第三的是“决策科学化问题”(16.4%)和“结构调整问题”(15.5%)。在“第二选择”中,“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首选 (23.3%),列第二位的是“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19.0%)。从两个选择的合计来看,“农村土地与农民流动问题”依然排在第一,“结构调整问 题”列第二,“城乡社会保障”列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其中主要是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和能否放活农民的问题。这一点在领导干部 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从不同地区来看,东中西部第一位的关注都是“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在此前提下,东部地区更关注“决策科 学化问题”,中部地区更注重“城乡社会保障问题”,西部地区则侧重“结构调整问题”。从不同职务来看,关注的焦点是一致的,都放在了“农村土地与农民流动 问题”上,只是县委书记对此的关注度更高,达到了57.1%,比地厅级干部高出了二十五个多百分点。列第二位的问题:地厅级干部选择的是“决策科学化问 题”,县委书记选择的是“结构调整问题”。

  
表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单位:%


  注:①②的数字为依重要性排序中第一选择的情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当前经济发展中应当防范的主要风险来说,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八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请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两项,并依重要性排序。作为第一 位的选择,“金融危机”以高达44.0%的选中率被排在首位,“政府债务危机”被排在第二(19.8%),其它依次是:“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 (13.8%)、“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冲击”(7.8%)、“社会重大突发事件”(6.9%)、“农业受到冲击”(6.0%)和“部分人群之间的关系紧张” (1.7%)。在第二位的选择中,“农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受到特别关注。

  就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产生的危机 而言,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钱”的问题,包括“金融危机”、“政府债务危机”和“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二是“三农”问题,包括农村土 地制度、农业受冲击和农民流动;三是“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在这三个主要方面多留心、早预防,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这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才会更有把握。



  阅读:414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