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阶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谢志强              日期:2013-03-07               阅读:4415 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就社会阶层结构而言,哪个阶层的分化最大?

   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其“巨大”体现为改革已触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其“深刻”表现 为事物的变化已经从表层向深层、从局部向整体、从要素与机制向结构层面纵深推进。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迁中,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地位的激烈分化与重组是 这一变迁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大调整、大重组。其中农民阶层的分化最显著,最引人注目。多样化的从业人员取代了清 一色的种田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强烈的致富愿望、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比较利益的引导下,摆脱土地、身份与传统的束缚,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去 寻找致富机会和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隔绝了几十年的城乡壁垒被冲开了,曾经铁板一块的社会阶层结构松动了,传统的身份社会向现代契约社会迈出了可喜而艰难 的步伐。汹涌的民工潮,庞大的民工群体即是明证。今天五亿农村从业人员中,流动在农村、城市的农民已超过一亿人。曾被旧体制掩盖、压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新的环境下大规模爆发出来。

  目前,农民阶层结构的整体分化情况如何,内部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农民是指农村的全部劳动力。农民阶层分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农民职业分化,因为阶层分化是通过职业分化去完成的。社会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分化 情况代表了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对社会成员来说,社会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收入来源、社会地位、权力大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 式和发展机会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又可以通过社会职业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目前,农民职业已分化成八大方面,或农民阶层结构由八大群体组成,它们是:

   1、农业劳动者群体。指原有农民中尚未分化出来的部分,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一群体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 1999年底全国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32912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6.3%。这一比例1978年为98.7%,1995年 73.3%,总的趋势是减少。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史,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断减少的历史。至今还没有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 家实现了现代化的。在发达国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一般没有超过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0%,20世纪90年代初,英、美、加、法、日均在6%以 下,而20世纪末的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46.6%。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加速现代化进程,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必须设法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使农业劳动者继续分化到其它职业群体中去。

  2、农民工群体。包括亦工亦农者和只具有农民身份的纯粹工 人。这是一支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扮演着农民与工人双重角色。这支队伍规模空前,目前还在进一步扩大,1999年底,仅乡镇企业从业 人员就达12704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25.6%,中国的民工群体具有自发性与组织性、季节性与长期性、失范性与有序性、自觉性与盲目性、回流性与永 久性等二重特性,是一群渴望致富、渴望发展,又深感无奈、顾虑重重的群体,这种亦工亦农的边缘性与心理的矛盾、失衡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但不管何种情 况,都无法否认他们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是中国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农民阶层分化中坚实有力的主体,其作用 十分巨大。

  3、私有私营者群体。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它由乡村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组成。他们自己投 资、自主经营管理,自负盈亏。1958—1978年,这个群体几乎是一片空白,1999年底农村个体从业人员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两项相加为4796万人, 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9.6%。他们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努力进取和敢作敢为的精神,是真正走出了传统农民角色的新型农民。

  4、雇工 群体。他们是受雇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一部分合资企业的劳动者。一般而言,雇工的收入要比在家种田的收入高,收入的多少取决于雇主及其经营 状况的好坏。雇工的劳动强度和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尽管他们受雇于人,但许多雇工并不认为他们是被人雇用,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靠劳动凭能力挣钱的职工。 1995年时中国农村的雇工已近500万人。

  5、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由于内外种种情况的变化,今天的乡镇企业与当年的社队企业有很 大区别。今天的乡镇企业管理者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乡.含村/镇企业隶属于乡、村、镇行政领导,有的乡、村、镇干部同时兼企业领导,扮演双重角色。另一 种是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企业领导不在行政系列中,他们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决策权。乡、村、镇企业管理者是发展乡镇经济的骨干力量,是领跑人,起着不可 替代的带头作用。该群体人数,全国约有1000万人左右。

  6、乡村管理者群体。主要指乡、村两级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是党和政府联系人 民群众、农民向党和政府反映愿望和意见的桥梁、纽带。农村干部有脱产干部和半脱产干部,有享受常年固定补贴的和只享受误工补贴的干部。1995年全国有 2.98万个乡政府,74.02万个村委会,如果每个乡的干部按50人计,每个村的干部按5人计,全国乡村管理者达520万人。而且,由于乡村干部严重超 编,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此数。

  7、农村知识分子群体。指在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与科技等职业的知识分子。该群 体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类是非农业户口,但在农村工作,收入有保障;另一类是身份是农民,如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家有承包田,两头要兼顾。这是一个庞大的 群体。1999年底,全国农业技术人员有65.4万人。据有关调查结果,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为1.3%左右,由此推算全国农村从事科 教文卫事业工作的约650万人,平均每个村8人左右。显然,仅从人数而言,这种状况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很 不相称的。而且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城乡差距大,后顾之忧多,这个群体还很不稳定。对此要引起特别重视。

  8、其它从业人员群体。主要指家务劳动者,1992年一项有关的调查表明,家务劳动者已占到农村从业人员的8.1%,由此推算,目前全国农村从事家务劳动的有近4000万人。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个群体的规模将会相对缩小。

  上述八个群体反映了今天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的概貌,是农民阶层结构的一个基本图谱。

  影响农民阶层分化的主要动力和阻力有哪些

   在各阶层中,农民职业分化之所以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推进最深,其主要原因和动力有: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 行,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浮出水面,这是农民职业分化的根本动因和基本前提。二是二元结构的松动。极其严密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 民长期困守在农村,农民成了“世袭”农民,无法通过自由流动去改变身份。当经济体制改革松动二元结构的时候,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数亿农民一起涌动起来。这是 农民职业分化之所以一开始就出现大范围、大规模分化的历史基础和制度条件。三是农业比较利益低,经营风险大,农民负担重,单靠传统的种植业难以脱贫、难以 致富,必须开辟新的门路,这是农民职业分化的外在压力。四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职业分化提供了桥梁和渠道,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 力,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中落户,特别是小城镇已经成为了农村劳力转移、流动的“蓄水池”。五是改变生存状态、致富奔小康,富而思进、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 心理,这是农民职业不断分化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六是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改革,特别是所有制结构改革、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户籍制度改 革,是农民职业之所以大规模且持续分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条件。六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和各种大众传媒对农民的宣传,使农民深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 促使农民走出去闯天下的外在诱因。

  目前阻碍农民职业分化的因素还有许多,主要有三:一是户籍制度与身份制度。相当多的农民在城镇生 活、工作了多年,但由于不能取得城市户籍、身份,觉得很无奈,其中不少人只好重返农村,重回田地。1998、1999两年返乡民工就达2000万,严重影 响了农民的职业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与声望地位差异等。二是城乡分治造成的城乡分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并未完全动摇,它象一 道无形的坚硬的屏障,阻碍着农民的职业分化,并在体制上护卫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甚至从中推波助澜。三是传统观念、陈旧观念、错误观念的影响。不少 人,其中包括一些制定政策的人,总认为农民进城

  会给城市社会治安、城市交通、市民就业、环境卫生等带来严重问题,甚至将已经出现的这些问题归咎于农民工,于是在政策上处处设阻,限制外来工就业,大搞地域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名为规范管理,实为地方保护、城乡分治。

   虽然有些因素还在阻碍着农民的职业分化,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农民阶层分化的趋势是任何人、任何地方也阻挡不了的, 农村劳力转移的地域空间已经并将继续突破乡内、社区内转移的内循环格局,在天赋人权、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离土又离乡、农民变市民的基本愿望一定能实现。

  分化是相对于整合而言的,分化过程中各群体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那么应当怎样协调、解决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使它们能有机整合呢?

   从人民公社化运动下清一色的集体农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职业角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禁锢走向自由,从平均主义、大锅饭走向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从简单的利益结构到复杂的利益结构……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包括阶层结构在内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组织结构、收入结构、权力结构确实发生了 很大分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的20年,就是大分化的20年、大重组的20年、大进步的20年。在分化、重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因为 分化的过程就是原有格局松动和被打破的过程,就是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产生一些冲突和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将

  这些问题用作否定改革开放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去应对这些新的情况,并很好的加以解决。

   当前农民阶层内部各群体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干群矛盾、党群矛盾、雇主与雇工的矛盾、不同群体间价值观的冲突、职业上的工人与农民身份的矛盾、贫富差距 继续扩大引发的各群体之间分配上的矛盾、各民族宗教之间的一些问题。此外,从更大范围内看,农民阶层与其它阶层之间在整个社会结构调整中继续存在并产生了 一些新矛盾,主要有作为城乡矛盾具体体现的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矛盾、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城市文化等+冲突产生的各阶层间价值取向上的 矛盾。解决上述矛盾、冲突的原则和方法,第一,应当明确上述矛盾、冲突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基本上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去认 识、去处理,而不是相反;第二,要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调整各群体、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不能搞歧视,不能搞暗箱操作,要逐步取消城乡分治中“一国 两策”;第三,用一盘棋的思想去解决各群体、各阶层之间在分化、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问题,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整合各 群体、各阶层的一个重要前提;第四,要在一个新的高起点上对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整合。所谓新的高起点,一是指认识新起点,即农民阶层 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实现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分化重组,可以促使农民阶层结构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层次向高层次 的转变,从而实现各群体之间以及农民阶层与其它阶层之间在要素、结构、机制与功能上的互补。二是指大视野,即解决农民阶层内部的问题,除了着眼于农民、农 业、农村等与“农”有关的问题外,还要与一些外部的问题联系起来作整体思考,如城乡联动、工农联动以及把农民阶层与其它阶层间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如农民 工的身份、地位问题,仅在农民、农村内部做工作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的,必须放到整个社会结构及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包括政策中去思考。三是指实际效果上要做到 分而不散、分而不乱。阶层文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越细、越广、越深,越需要各部分、各环节的协调,因此必须围

  绕我们 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而非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整合起来。当前最迫切、最关键的是努力解决二元身份并轨的问题,使农民 能同市民一样在人生路上有一个较相同的起点,不要将八亿农民另眼相待。第五,应当密切注视、跟踪影响农民阶层分化的一些主要因素,如小城镇、户籍制度改 革。密切注视未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民职业分化的主要群体,如农民工

  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私有私营者群体等。

  (注:文中数据主要来自《2000年中国统计摘要》,或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得出)

  (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7期)



  阅读:441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